目标冲刺四连冠
46岁的盛玉红是世界年龄第二大的坐式女排选手,仅次于从离开中国队后加盟荷兰的一位老选手。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是上海队输送到国家队的一名主力,为之前中国坐式女排队包揽三届残奥运会冠军和国际赛事全满贯立下汗马功劳。这次去巴西,她也是其中之一。
除了盛玉红,坐式女排国家队中的一半队员都是上海选手,她们的年龄也都不小了,不少是“妈妈级”选手。整个国家队的平均年龄超过30岁,90后、80后只有四五人,比老对手美国队等都要高龄。其中四五名队员今年是第四次参加残奥运会,大多数都参加过至少一届残奥运会。
虽然有年龄劣势,身高也比欧美人矮一个头,但选手们的手上功夫和教练的战术布置却常年领先了对手一大截,所以,坐式女排也成为中国代表团唯一有希望夺金的集体项目。
在上海残疾人体训中心基地集训的国家队每天从早到傍晚苦练技术,晚上还要进行康复按摩和文化课学习,忙得常常不能在规定时间熄灯睡觉。在队长等2名主力队员先后都刚刚因为半月板撕裂做过手术的不利情况下,她们巧定战术,苦练手上细腻功夫,向着奥运会四连冠的目标冲刺。对于伤病缠身的老队员来说,的确很不容易,然而,一些本有意退役的老队员还是打消念头,再为国家队的荣誉拼搏。
新人迅速挑大梁
在今年3月份的洲际杯比赛上,坐式女排国家队近十几年来第一次输给了美国队,两队之间的差距不仅在缩小,而且,美国队还补充了几个新人,整个队伍的医疗保障和技术支持水平都明显高于中国队,发展后劲强劲,这给国家队上上下下都带来了不小压力。
回到上海集训基地,队员教练都有不小压力,特别是由于医疗水平提高、小儿麻痹症基本消灭,具有良好身体条件且愿意从事体育竞技的下肢残疾人数量逐渐减少,再加上坐式女排是一个训练艰苦又需要团队配合才能出成绩的项目,一些身体条件符合的选手宁愿去冲更容易出成绩的个人项目,所以,不仅上海本地苗子近乎绝迹,外地的也越来越少。身兼国家队和上海队主教练的张俊说,在去年举行的残运会上,全部8支参赛队伍中,能挑中进入上海队和国家队的年轻苗子也只有一个,着实令人着急。
幸好,选手们化压力为动力,从上海队输送到国家队的唯一一个90后选手王亚男,上一届残奥运会还是替补,2014年已是主力了。训练特别刻苦的她,已经到了教练都要喊停的地步,去年她的半月板撕裂就是因为训练强度太大。可是,手术仅仅6个月后,她又出现在了残运会的赛场上。年龄最小、伤病最多的她,令教练和体训中心的领导们都心疼不已。
据上海市残疾人体训中心主任柳瑾介绍,在国家集训队上海基地备战的队伍共有三个项目,分别是男女队坐式排球、男女队轮椅竞速和男女队轮椅击剑,总人数约45人,平均年龄在28岁左右,其中,年轻队员成长很快,虽然后备力量总体数量不大,仍为队伍的更新换代提供了很好的新鲜血液。
上海选手夺金点
去年开始,上海市残疾人体训中心开始与上海市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合作开展攻关项目,引进科研团队为训练提供技术保障、身体机能监控、比赛录像战术分析、心理辅导等,力争进一步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这一业余队伍的专业水平。
例如,在坐式排球项目中,可以统计分析队员在场上各位置的成功失败率、攻球路线和防守弱点,使得排兵布阵更有针对性,为原来“孤军奋战”的教练提供了一个科研团队的技术保障。同时,每月一次的身体键能监测也为了解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提供了更为科学精准的参考数据,有了数据支撑,训练计划安排、食疗和营养品摄入都可以进行科学调整,更好调整队员状态。
多项措施并举,上海残疾人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正向着“里约时间”做最后的调整。8月底,他们即将前往巴西,夺牌前景如何?除了坐式女排有望获得残奥运会四连冠,其他队伍的状态也令人振奋——
轮椅竞速项目中,上海选手的夺金目标是6至8枚,其中,老将邹丽红参加500米、马拉松等5个项目比赛,4×400米和马拉松项目是最大的夺金点,其他项目也可能收获一两枚奖牌;
轮椅击剑项目中,男队员有进入前三名的实力,5名上海女子选手中,邹绪凤有获得三四块金牌的实力,周景景既是团体项目的主力队员,又有获得个人项目金牌的可能性。
距离残奥运会还有最后的两个多月,记者在国家集训队上海基地看到的是“冲刺拼搏时不我待”,听到的心声是“为健儿加油,盼英雄凯旋”!热火朝天的训练场上,老将不服老,小将努力拼,好一幅感人画面。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