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什么?是一种力量。
追求信仰,是建构内心力量的一种过程。
档案是什么?是一段历史。
公布档案,是还原鲜活历史的一种方式。
昨天,由上海市档案局(馆)与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联合在上海档案馆外滩馆举行的“信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档案展开幕,用信仰的力量,告诉大家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怎样的家国情怀。展览将持续到年底,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珍贵档案首次在沪展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信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档案展用近240件档案文献和影像资料还原历史,这些展品均精选自中央档案馆和上海市档案馆馆藏,其中部分展品还是上海市档案馆近年来远赴德国马克思故居、法国里昂大学等海外征集而来。展品中,近40件档案文献和照片系首次在上海公开展示。
全球仅存一页的《共产党宣言》草稿,其中头两行字还是马克思夫人燕妮亲笔所写,其余为马克思手迹。这样的珍贵史料哪怕是复制品,隔着玻璃亲眼看到,仍令人怦然心动。1847年11月29日,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马克思、恩格斯受大会委托起草《共产党宣言》,目前,唯一草稿原件由德国波恩艾伯特基金会图书馆收藏,上海档案馆的研究人员几年前远赴德国征得这份全球为数寥寥的复制品已属相当不易,与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有着密切关系。
中共一大在沪举行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纲领》,这是中国的第一份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在1956年前,我国国内并无一份原件。直到1956年共产国际解体后,原苏联将共产国际保存的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档案转交中央档案馆,全球仅存的两份《中国共产党纲领》原件之一——《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俄文版才通过缩印胶卷翻拍印刷的形式回到它的诞生地。这段史实恐怕大多数国人都不清楚,经过档案专家的一番讲解,再看到这份由中央档案馆为此次展览特意提供的展品,革命的艰难曲折无形中也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老一辈革命家身体力行
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一切是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气节。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周恩来在担任总理期间日理万机,即使晚年患有重病,仍工作到深夜的故事。展览中,一份周恩来1955年亲笔书写的工作台历还原了一天的繁忙日程,通过台历上的真实记录可以看出,周恩来每晚都要工作到下半夜。记者随手摘录一页,密密麻麻的文字无声地诉说着周恩来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而挑灯夜战的每一个日子:
“1955年5月15日,星期日。上午十时半先约陪见人到西华寓所。上午十一时,印度维拉博士(印度国会联邦院议长)。下午二时约梅农(时任印度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谈。下午六时半见杜维廉(英国驻新中国的第一任代办)。晚七时半出席赖嘉文(印度驻华大使)招待梅农宴会。晚十一时怀仁堂观剧。晚十二时罗青长(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熊向辉。”
党的纪律是全体党员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先垂范,严格遵守,正是在他们的引领下,我们党才铸就了钢铁一样的队伍,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在展览中,记者看到,早在1926年8月4日,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就发出了《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这是党史上第一个反对贪污腐败的文件。自此,土地革命、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党一直未放松廉政建设。
“黄克功事件”是早期党史上著名的一件杀人案,也被当时的国内外一些报刊描述为中国共产党一起重大“桃色案件”。对于这样一个为情所困变成杀人犯的红军将领,毛泽东“挥泪斩马谡”,1937年10月10日,毛泽东就黄克功死刑问题写信给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雷经天,明确提出:“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
在展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陈云在《解放》第72期发表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准确地提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达到的标准。文中指出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6条标准“(1)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2)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3)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4)百折不挠地执行党的决议;(5)群众模范:(6)学习。”至今仍然是所有党员的准则。
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向强大,成为执政党后,对党员特别是党员中的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1937年,曾经帮助毛泽东外出求学的表兄文运昌因家庭生活困难,致信表弟,希望到延安谋一份薪水丰厚的差事。毛泽东却写信回绝这位表兄的工作要求说:“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在1963年5月29日,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会议上作报告时,进一步对领导干部提出了“五关”的要求。“五关”包括哪些?记者在手稿上看到,就是:“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生活关五关,这‘五关’不是一次就能过了的,而是长期的。”
在过“五关”的问题上,老一辈革命家无不率先垂范。
展览中有一份毛泽东于1950年9月20日发给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的电报,言辞坚决,为的是阻止湖南方面在其韶山故居建房通路:“请令他们立即停止,一概不要修建,以免在人民中引起不良影响。是为至要。”到了1953年秋,适值60岁大寿的毛泽东又写了一封信给希望来京的韶山老地下党员毛月秋,嘱咐他“为了了解乡间情况的目的,我同意你来京一行”,而不是“为了祝寿,此点要讲清楚”。毛泽东在信中还嘱咐毛月秋,只邀请他和另外二位亲友来京,“除你们三人外,其他没有预先约好的同志一概不要来。”还特别强调“你们来时,不要带任何礼物”。对于其他亲友要求来京祝寿的信件,毛泽东一概婉言谢绝。
在展览中,还有一份特殊的签名册,上面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彭德怀、刘少奇、董必武等党内外136人的签名,内容则是一份诞生于1956年的《倡议实行火葬》倡议书。正是这一倡议推动了殡葬改革,对改变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产生重大影响。
家书遗书展示革命气节
写给亲友的家书和遗书,是最真实的心迹坦露,本次展览收录了许多老一辈革命家的家书遗书,他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高尚品格和无私情怀流露在字里行间,坚守信仰不惜牺牲的信念更激励了一代代后人前赴后继。
“我一生选择了革命的道路,这一步是走对了,我没有遗产留给你们,就留给你们一句话‘坚信共产主义真理,永远干革命’。”
——罗荣桓元帅对子女的遗嘱。
“灿英吾爱:亮东奔西走,无家无国。我事毕矣,望善抚吾儿,以继余志。”
——摘自中共湖南省、湖北省委书记郭亮临刑前所写《示妻书》。
“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把三个幼儿的养育都要累着诸兄嫂……为着中华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
——摘自红5军团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写给亲属的遗书。
“大家努力奋斗,一致合作,达到我们最后的成功。”
——摘自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苏兆征遗嘱,由邓颖超记录、邓小平作旁注。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长、农民部长夏明翰《就义诗》。
……
老一代革命家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坚定信仰,通过这些遗书遗嘱穿越时空传递到每一个观众心中。在家书家训展出部分,观众们又能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对家人的严格要求。
“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事情,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
——习仲勋告诫亲朋好友。
“责备你严,比宽待好处多,不从严格出发,就什么事也办不好,反之一切从宽大、谅解,自己为自己辩护出发,结果害处太多。”
——摘自陈毅写给儿子陈丹淮的家书。
“不准搭乘公务车,不准翻看、接触文件,不准随便进出办公室。”
——陈云对家人的“三不准”原则。
“女儿,让爸爸们,把新民主的地基铲得平平的,让你们后一代,能够在我们的国土建筑起一座自由、快乐、文明、进步、庄严、华丽的世界。你们不能逃避这一责任,你们必须完成你们这一代的责任。”
——叶剑英元帅对女儿楚梅的教诲。
“惟有求得高深的学问,既可以自己独立谋生,不要依靠他人,心境自然也就安定,又可以保持我清洁的身体、高尚的道德。”
——摘自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张太雷给妻子的信。
“愿以后保持这热血腾沸的赤心,去一改旧习,那才不愧做个廿世纪的新青年。”
——摘自1925年王稼祥写给堂弟兼小学同学王柳华的信。
……
除了这些令人感动的家书,首次在沪展出的邓小平早期自传也展示出年轻邓小平对革命方向的认识已然十分坚定。
这份写于1926年的自传是邓小平从法国留学后抵达莫斯科,先后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莫斯科中山大学,按照中山大学党组织要求而撰写的。在第四部分“来俄的志愿”中,他发出这样的誓言:“我来莫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从此以后,我愿意绝对地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斗争。”为了这一誓言,邓小平奋斗了终生。
重读青年邓小平铿锵有力的这一誓言,在展览特设的“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重温入党誓词”环节进一步了解党章,重温入党誓词,这对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员、对今天的每一个上海市民来说,都是一件极其富有时代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