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朋友赠票,去看了《大鱼海棠》。
据说,影片中有100多个人物和神仙妖怪,都是出自《山海经》等神怪故事。进场前,看到电影院里有很多剧中角色的海报,听见有小观众在问妈妈,祝融是谁?当时,我是为导演的用心而赞叹的。然而散场又听到很多观众在问,为什么海报上这个那个都没在电影里见到?
我想这大概是因为,这些人物和神仙妖怪,在电影里,大多只是符号,而非角色。嫘祖尚有织布、赠衣的情节,而祝融、后土等等,基本都只是简单套用了形象或名称,而没有安排相应的角色表现,他们,无非都只是造型各异的路人甲乙丙丁而已。
同样的,影片里出现了很多似乎可以体现中国文化的道具,比如抽屉里的乐器:埙和骨笛,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再比如,剧中的主要场景,来自福建土楼。这些,也大都是简单的复制,然后,堆砌在一起。
《大鱼海棠》里有《逍遥游》,有《山海经》,有祝融、赤松子,有宋代的《海棠蛱蝶图》,然而这些元素都是游离的,琐碎的,所谓中国风,应该是一种感受,而不是对观众眼力的考校。这部影片,花了力气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然而,却让人感觉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感。
《大鱼海棠》的制作,花了12年。撇去传统文化的呈现来说,对于像我这样对影片前尘往事所知不多的观众来说,它是部不错的电影。但是对于那些关注此片很多年的人来说,影片实际的呈现跟宣传营销一直强调的情怀、一直渲染的中国传统一对比,就有了落差。这大概,就是影片上映之初迎来猛烈批评的缘故之一。
从今年9月开始,上海大剧院中剧场将上演横跨整年的“星星点戏”京剧传统戏展演,以每月当值星座为主题确定戏码。说老实话,如今试图做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不少,像“星星点戏”这般传统文化作品借鉴现代文化元素做营销,比较讨巧。但当代作品以传统文化为宣传卖点,往往会有一点豁边的危险。讲情怀,讲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鱼海棠》做了,也许做得还不够好,但是,不妨宽容一点,至少,有情怀,而呈现不佳,总是好过赤裸裸地抢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