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所谓“经典问题”,我始终比较反感,就是“老婆(女朋友)和妈同时掉水里先救谁”。先不说这个问题能在多大程度上“测试”出一个人的情感偏向,让一个人在妻子(女友)和母亲之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本身就是在人为制造两个女人的对立,堪称用心险恶。
谁知道,真有把真实事件往这个问题上套的。
河北邢台大贤村村民高丰收,7月20日凌晨近2点时被妻子张晓燕摇醒:“发洪水了!”这时,水已经迅速漫进家中,高丰收让张晓燕叫醒孩子,就往独居的母亲家里跑。凌晨4点高丰收赶回家中,发现张晓燕和4岁的女儿、2岁的儿子、腿脚不便的父亲,都在房顶上。迁往安置点的第二天,张晓燕带着儿女离开了。
这样一段包含丰富细节的个人经历,在传播过程中,被简化成了一道选择题,“洪水救妈,妻子出走”,“舍妻救母,妻子心凉”……稍微良心一点的,则概括为“洪水来了,母亲和妻儿先救谁”,没有落下孩子,但还是少算了与夫妻俩同住的高丰收的父亲。偏偏把妻子单独摆到与母亲相对的位置,除了有妻子出走的因素,恐怕还是为了迎合那一个“经典问题”,来增加事件的话题性。“先救谁”成了讨论这个事件的主要焦点,大多数讨论都脱离不了这个框架:先救母亲,还是先救妻子(以及儿女和父亲)。对一段生死考验下的个人经历而言,这样的讨论显得过于轻浮。
进一步说,单纯把作为妻子的张晓燕摆到“被救助者”的位置上,也不合适。无论其间有没有借助他人力量,她都履行了一个“救助者”的责任,保护好了儿女和公公的生命安全。把这样的情节一笔带过甚至忽略不计,对她是不公平的。这也是“经典问题”的先天不足:先客体化女性,再用一个两难选择苛求男性。
希望,即便是假设,也不要再问“先救谁”。希望,一段沉重的个人经历之后,不要再面对“先救谁”的诘问。更希望,遇到这样的生死考验、这样的极端情境的人,少些再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