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邢台洪灾成为互联网舆论的焦点话题,一起洪灾给舆论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灾难的突发特性、严重程度以及造成的后果,都是引发舆论关注的重要因素。但是,客观地说,舆论的表现与洪灾本身并不匹配,洪灾之外的因素,尤其是当地政府在应对表现中的缺陷,激起了舆论的不满情绪,这是一起突发事件,更是一起舆情事件。
综合官方发布的消息,此次事件有几个应对的细节值得关注:一是灾区民众发出一手洪灾信息。舆论之所以关注到此次洪灾,最初是当地灾民通过互联网发布灾情信息,大量的洪灾悲惨画面在互联网上传播,灾难几乎从天而降。灾情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距离灾难发生过了两三天时间,在此期间,外界并未得知当地的洪灾信息。为什么是由灾民发出洪灾信息,官方的信息发布是滞后还是有意瞒报?前者让人不解,因为发布信息有充足的时间;至于瞒报,从后续官方公布的信息看,此次灾难主要因为突发降水引起的,从灾难属性看,瞒报的逻辑更让人不解。
二是传言影响。刺激舆论神经的一大重要因素是,网络上有传言说上游泄洪,并且对下游居民通知不到位,导致民众未及时撤离。有网友注意到,洪灾发生前,的确有邢台当地的微博账号发出了泄洪通知,分歧在于具体哪个水库泄洪。邢台官方回应提到,事发地洪水主要由水库溢流导致,上游不存在人为调度泄洪问题,其他区域水库才有泄洪。回头看,泄洪传言的确是一次误会,但由于官方未及时通报灾情,使得传言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舆论,继而影响了外界对事件的定性。
三是当地媒体报道激化不满情绪。大量灾难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同时,媒体报道了一则灾区民众与政府官员下跪的消息,村民大声质问“我们村死了多少人,你知道吗”,此前当地媒体一则报道中,官员提到没有人员伤亡,继而导致当地民众围堵官员。“没有人员伤亡”这样的结论不会起到丝毫的安抚效果,相反如果事实并非如此,那么往往会激化不满情绪。在很多的突发事件应对中,事发地媒体都充当了灭火甚至洗地的角色,而这往往成为激化矛盾甚至引发激烈抗争行动的导火线。邢台当地媒体的这次表现,不确定是政府部门有意为之,但客观上激化了矛盾,可以说是此次事件应对的“猪队友”。
事发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类似角色扮演,足见政府部门观念落后。及时、准确地报道事件信息,并且表现出自我批评的态度,这才是媒体及官方事件应对应有的姿态。近日邢台官方就此次洪灾应对向社会道歉,直到舆论苛责、千夫所指,这才认识到问题。很少有突发事件像邢台洪灾这样,舆情的影响胜过灾情,这无疑最值得政府部门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