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7月2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视舆情
邢台洪灾舆情应对的几个细节
何小手
  何小手

  上周末,邢台洪灾成为互联网舆论的焦点话题,一起洪灾给舆论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灾难的突发特性、严重程度以及造成的后果,都是引发舆论关注的重要因素。但是,客观地说,舆论的表现与洪灾本身并不匹配,洪灾之外的因素,尤其是当地政府在应对表现中的缺陷,激起了舆论的不满情绪,这是一起突发事件,更是一起舆情事件。 

  综合官方发布的消息,此次事件有几个应对的细节值得关注:一是灾区民众发出一手洪灾信息。舆论之所以关注到此次洪灾,最初是当地灾民通过互联网发布灾情信息,大量的洪灾悲惨画面在互联网上传播,灾难几乎从天而降。灾情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距离灾难发生过了两三天时间,在此期间,外界并未得知当地的洪灾信息。为什么是由灾民发出洪灾信息,官方的信息发布是滞后还是有意瞒报?前者让人不解,因为发布信息有充足的时间;至于瞒报,从后续官方公布的信息看,此次灾难主要因为突发降水引起的,从灾难属性看,瞒报的逻辑更让人不解。 

  二是传言影响。刺激舆论神经的一大重要因素是,网络上有传言说上游泄洪,并且对下游居民通知不到位,导致民众未及时撤离。有网友注意到,洪灾发生前,的确有邢台当地的微博账号发出了泄洪通知,分歧在于具体哪个水库泄洪。邢台官方回应提到,事发地洪水主要由水库溢流导致,上游不存在人为调度泄洪问题,其他区域水库才有泄洪。回头看,泄洪传言的确是一次误会,但由于官方未及时通报灾情,使得传言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舆论,继而影响了外界对事件的定性。 

  三是当地媒体报道激化不满情绪。大量灾难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同时,媒体报道了一则灾区民众与政府官员下跪的消息,村民大声质问“我们村死了多少人,你知道吗”,此前当地媒体一则报道中,官员提到没有人员伤亡,继而导致当地民众围堵官员。“没有人员伤亡”这样的结论不会起到丝毫的安抚效果,相反如果事实并非如此,那么往往会激化不满情绪。在很多的突发事件应对中,事发地媒体都充当了灭火甚至洗地的角色,而这往往成为激化矛盾甚至引发激烈抗争行动的导火线。邢台当地媒体的这次表现,不确定是政府部门有意为之,但客观上激化了矛盾,可以说是此次事件应对的“猪队友”。

  事发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类似角色扮演,足见政府部门观念落后。及时、准确地报道事件信息,并且表现出自我批评的态度,这才是媒体及官方事件应对应有的姿态。近日邢台官方就此次洪灾应对向社会道歉,直到舆论苛责、千夫所指,这才认识到问题。很少有突发事件像邢台洪灾这样,舆情的影响胜过灾情,这无疑最值得政府部门反思。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2016年夏令营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复/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11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12版:社会/新民环球
不给恶俗营销留空间
妖股
不要再问“先救谁”
购买服务,关键在“向谁购买”
“油老鼠”终现形
邢台洪灾舆情应对的几个细节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邢台洪灾舆情应对的几个细节 2016-07-25 2 2016年07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