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了暑假,一些家长习惯把希望寄托在各类主题性夏令营上。希望通过集体生活和各类体验项目的锻炼,让孩子在素质教育上有所收获。
市少年儿童佘山活动营地是沪上历史悠久的校外素质教育基地。孩子们在这种开放的教育环境下通过体验项目,自我感悟,在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磨合适应。营地主任沈伟丽告诉记者,通过集体项目,孩子在一些最常见的缺失上比如责任感,集体秩序,合群,情绪控制等有改善,同时培养自主性和合作意识,以及创新能力。营地开设的《读写家信》《内务整理》《礼仪教育》等课程,让孩子得到发展性的评价,同时他行为的积极性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得到巩固,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沈伟丽说,营地项目10人一个小队,形成微型社会,通过诸如完成地点搜索、植物识别等生态环境课程设置的任务,孩子们不但提高社交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尊重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近年来在沪上受到中产家庭欢迎的NASA太空夏令营,针对的小学高年级至初中的学生,家长们花了较大的经济代价把孩子送去美国航空航天署太空研习基地,在这种国际化、高规格的校外教育环境下,同样反映出孩子在素质教育上的巨大提升空间。
领队辛伟告诉记者,和其他来夏令营的国外孩子相比,中国孩子在主动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上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太空基地的专家在讲到用物理原理解读一些天体现象时,有学生却在低头玩自己的笔,或者环顾四周,或者眼神迟钝。”辛伟说,“轮到实践动手项目,授课老师要求学生用小球体和连接杆搭建高层建筑,外国孩子已经在思考搭建的方法,然后按需挑选组件。到最后,一点没有浪费,并能按要求搭得既高又稳。”
这类夏令营更挑战孩子的社交意识和技巧。一位送孩子去夏令营的父亲告诉记者,第一天到营地集合,自己孩子羞于主动与其他学生交流,而他看到外国学生都自然地走到陌生人面前,自我介绍,愉快地交谈。还有一点等儿子回来说了让他印象什么:两周的授课结束,没有一个学生主动想到要感谢老师,最后还是在领队的带领下,去和老师道谢、告别。
带孩子体验丰富的实践项目
实际上,不少家长已经把校外素质教育的阵地转移到了身边。家住法华镇路的王女士在学期结束前就给儿子报了不少市教委推出的中小学生暑期实践项目。“我们小区附近的小学也成立了学校少年宫,孩子可以去学想象力绘画,还可以练书法,另外,区里的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都有项目可以报名。”家住朱行的林先生就给女儿报了朱行中学的“织布与造纸艺术”和“植物染料的开发”两个实践项目,“比起去个不省心的夏令营,这样的项目更有意义,让孩子真正认识我们本土的文化遗产。”
记者从市教委德育处了解到,今年暑假一共向全市中小学生发放了30万本社会实践基地家庭护照,这个数字是根据沪上家庭的实际需求制定的,护照上列出了全市83个场馆和企业的暑期实践项目,对持有护照的学生免费开放,两名家长享受半价优惠。21所中职院校推出一大批职业体验项目,家长可以带着孩子来做一天“职业小达人”。另外,全市300多所市级学校少年宫推出500多个活动项目,各街道社会文化活动中心也安排了各具特色的暑期活动。家长可以通过学校和校外活动平台申领护照,带孩子体验丰富的实践项目。
家长在成绩与素质之间平衡
这样的安排让那些为孩子埋头于补习班去不了夏令营的家长提供平衡的机会。“我也想给女儿一些暑期实践,她开学有数学和英语竞赛,这个暑假光这两门课就报了四个班。”张倩说,现在她可以抽出半天时间陪女儿去放松一下,体验一些没体验过的项目,比如做西点,配中药,“我们虽然在抓成绩,也不想落下素质这块,过去很难平衡,现在身边的项目落地,是再好不过的消息。”
这些实践项目是家庭素质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孩子需要的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都有机会得到多次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孩子有机会按兴趣规划自己的暑假、规划自己的学生生活。
本报记者 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