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校一面”
沈开达
  沈开达

  居家附近有一所中学,前几个月,教学大楼被遮盖了起来,重新装修了。上星期施工结束,“外衣”脱去,露出了真容。朝崭新的教学楼望去,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无论从外观、造型、涂料颜色等,就连楼顶的那个凸起来的装饰物,都跟我母校的新楼简直一模一样。

  我的母校是一座百年老校,原有的校园建筑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尤其是那座钟楼,浑厚凝重,是老校友心目中的“母校标志物”。令人遗憾的是,10多年前母校进行了一场大改建,把以前所有的老建筑全部推倒,重新建造,钟楼自也免不了被“铲除”的命运。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对母校的老师说,这样做,将来一定会后悔的。果然,几年后,学校在新教学楼的顶部加上一个钟楼的造型,算是一个补救方式。但这样,反而不伦不类。校庆日,同学们来到母校看了全新的教学楼之后,也纷纷表示学校的特色已经荡然无存了。我还浏览过不少中小学的网页,展示的校园建筑大同小异,可称“千校一面”。

  学校建筑雷同的背后,是理念的错位,是对“高大上”的误读和盲目追求。过去上海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楼或其他建筑,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学校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漫步在这样的校园里,带给学生的是美好的享受,更能熏陶出独特的气质与性格。作为教育和培养场所的学校,理应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在教育建设过程中,希望不要盲目做“标准化”的“克隆”,理应追求“个性化”;这样,为社会输送的才可能是有特点、有底蕴、有文化记忆的人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
   第A03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08版:评论/随笔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法谭
   第B02版:新民法谭
   第B03版:新民法谭
   第B04版:家装之窗
   第B05版:家装专版
   第B06版:家装专版
   第B07版:家装之窗
   第B08版:家装专版
两天
幸福,因为付出
好想掉进那美梦里
蟹的别名
“千校一面”
转角遇着笑
挑战布道岩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新民晚报夜光杯A20“千校一面” 2016-10-21 2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