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理五君子”的德育课
“华理五君子”全是有哲学教育背景的博士,他们开讲的题目分别是:“成长的烦恼——《大学》导读”“仁者之言——《论语》导读”“勇者之心——《孟子》导读”“万物生——《中庸》导读”和“幸福的秘密——《道德经》导读”。
课堂上,老师们妙语连珠——“先看《大学》,次《语》《孟》,次《中庸》。看得透彻,一生受用。”“读《大学》,无论古人还是今人,其重要内涵都关乎成人、成才、成功。”“现代人为什么不幸福?因为欲望太多。老子告诉我们要‘少私寡欲’,这是通往幸福的路径。”面对理工科居多的学生,他们没有用传统的方法,而是淡化学术味道,像做科普一样让学生接触经典读物,用一个个故事阐释经典中的名句。
听过课的华理学子说:“不像影视剧里私塾先生那样‘念经’,而是联系实际,讲得耐人寻味,对我们的‘三观’有启发。”于是,课堂上往往出现这样的话题讨论:“假设寝室中两同学为打水之类等琐事而发生争吵;假设你的一个同学羡慕旁人穿名牌、出入高档餐厅……你去劝解去开导,用儒家思想怎么样讲?用道家思想怎么样讲?”诸如此类的问题为德育课上的大学生们找到了一个个兴奋点。
这种超越时空的“对话”经常让学生们的思维共振不已,常常会出现课堂上激烈争论、课后还找教师讨论的现象。“虽然学生观点可能还有些幼稚,但需要肯定的是这种思考和探索,只有在思索中才会崛起一代新人,传统文化为学生精神成长提供了坐标和养料。”一位老师说。
学子与孔孟老庄“对话”
四书五经进课堂,是华东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早在2001年,学校就建立了以“中国文化导论”为核心的德育教学模式。至今,“中国文化导论”课已经开设了15年。15年来,约有5万名学生在课堂上与孔孟老庄“对话”。“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课程体系的建设,让学生与先哲们‘对话’,引导他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处世做人的准则、智慧,体察华夏民族面向自然和社会的态度、方式,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成为具有‘中国心’的中国人。”课程负责人陈荣杰教授说。
陈荣杰介绍,“我们每年都根据当年的时政热点和学生生活经验确定一个主题,组织课堂大讨论,最后在课程考试中让每个学生各抒己见。”
伴随着四书五经的引入,2013年“中国文化导论”拟定的讨论题是“孔子的忠恕之道是传统社会维系人际关系和谐的道德法则,它有没有现代价值?不同的意见、利益、信仰的个体应该如何相处?”2014年的题目则是以法家的治国理念和政治实践为鉴,评述“应举全国之力发展工业和科技尤其是国防工业”的观点。而2015年讨论课则是以讨论孙子“慎战”的理念……
“传统文化应当与外语、体育一样,成为大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华东理工学工部副部长岳海洋说,学校素有重人文教育、重道德养成的传统。四书五经进入德育课堂,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从古代圣哲留下的精神财富中汲取向上向善的力量,提升精神境界和人格素养。
“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关于这些内容的学习,感觉对我们培养和谐人际关系、提升自身修养很有帮助。”同学们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