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2月1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约定俗成为宜
顾土
  ◆ 顾土

  因为电视新闻里将“交恶”的恶,准确念了出来,于是,各种场合都有人在纠正别人这个读音。好像30年前,电视新闻里首次标准读出了济南的济,于是,人人在念这个字时,都略一停顿,然后使劲发出普通话的那个上声,唯恐怕被人指正。

  但是,标识的读音与标志完全一样,所有人却都读错,连地铁里的播音员都在那里一天天错下去,从无人出面改正,而且,每当我在大小场合发音正确时,还不断被人“指谬”,我也无可奈何。后来听到有专家发声,说还不如干脆取消标识的写法,反正标志与标识都是一个意思,省得大家一起犯错。

  最近,看到微信里不时在转发“容易读错的字”“容易读错的地名”,然后,所有跟帖、点赞都在那里自卑,感叹自己是文盲。其实,语言学中原本就有“语流音变”的概念,在一个句子或一段话发音时,由于邻音的影响,总会发生读音的变化,我曾写过一篇《四声从顺》的文章,专门解释过这个问题,有的算不上错误,更没必要说成是没文化。

  北京话在读音时最吃亏,因为很多人都将北京话当作标准普通话,事实上,北京话与普通话在发音,尤其是四声上,并不都那么一致。最典型的就是阜成门的阜、北苑的苑、国子监的监、木樨地的樨、积水潭的潭。我生长在北京,有些读音深受北京话的影响,可如今的同事、朋友都来自外地,交谈时总被指正:“这个字明明这么读,你为什么那么念”,似乎我这个人非常没文化,一时间尴尬无比。

  比较起来,非北京人、不讲普通话或者地方口音严重的人,说话就特别占便宜,反正哪儿也不靠,爱怎么读就这么读。四声呢,只要是地方口音,都是五花八门,谁都不去计较该读哪一声,而且,越读得偏越觉得有滋有味、乡土风情浓郁。

  我国语言自古至今,读音变化很大,约定俗成的非常多,真想纠正起来,恐怕力不从心,特别四声,现在都读准的人或许是少数。地名的读音,最不宜较真,读错之后改过来就行了,四声不准,不改也无所谓,假如这也作为有无文化的标准,大概当地人最有文化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个人真要将所有字的四声都读得准确无误,犹如播音员那样,反倒容易给人以疏离感。与人对话,本是轻松的事情,自造紧张,何苦来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赛事/新民印象
   第A09版:赛事/新民印象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新视界
   第A12版: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跨界/文体汇
   第A15版:文体汇/动态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茶事崭新版
心照不宣
塞拉热窝老城区风光
约定俗成为宜
重庆,西南遥远的梦(三)
日常的神谕
无题(445)
新民晚报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B06约定俗成为宜 2016-12-18 2 2016年12月1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