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界有句话:“收而藏之私乐,收而展之众悦。”近期,国内许多重量级的机构纷纷在上海设立私立美术馆和博物馆,如:苏宁集团投资的苏宁博物馆已建设完成,将于2017年年初正式对公众开放;宝龙集团投资的宝龙美术馆也将于明年开放。与此同时,北京保利拍卖行携手华谊兄弟将于12月22日在上海进行的首拍,今天开始预展。种种迹象表明,上海距离世界艺术品中心越来越近了。
许多业内人士,往往会通过艺术品交易额,特别是拍卖成交额来衡量一个城市在艺术品市场的地位。从这个角度来说,上海与北京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甚至上海一季的拍卖成交额,还比不上北京一家拍卖行一年的成交额。然而,当12月初,苏宁集团以3.036亿元在北京保利拍下任仁发《五王醉归图卷》、宝龙集团花1.955亿竞得齐白石《咫尺天涯—山水册》之后,依然选择上海作为它们开设艺术机构的地点,并且把从拍卖市场上买来的珍品放在上海进行展出,而拍出这些珍品的北京保利拍卖行也选择上海作为其拍卖地之一,这样的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事实上,从这次保利和华谊在上海的首拍情况来看,除了传统的中国艺术品之外,更是推出了众多西方顶级艺术精品,包括毕加索、塞尚、高更、莫奈、雷诺阿、夏加尔、莫兰迪、达明安赫斯特等作品。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策划,其实与佳士得上海在今秋拍卖获得成功有着很大的关联。佳士得亚洲区总裁魏蔚表示,此次客户登记的国家超过1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俄罗斯、比利时、美国以及欧洲各个国家,这也是佳士得进驻中国以来最为国际化的一次拍卖。
全球的金融中心和艺术品交易中心的更迭几乎是重合的。二战前,全球金融市场中心和世界艺术品中心在巴黎、伦敦,二战后迅速调整到纽约。这实际上与全球资本的走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在的纽约,有超过1000家画廊、近80家艺术博物馆和艺术机构,每年还要举办超过30场的艺术博览会。维持这些艺术机构运行的,肯定是大量的资本,但是艺术品给藏家带来的回报远远超过了金钱本身。
最近在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话:当你在讥笑一个人“有钱没文化”的时候,却又不得不承认,这个人与文化的物理距离,比你近得多;而他的烧钱之举,就文化发展来说,有时又是十分有益的。就好像当初的“扬州八怪”,那些追捧他们的盐商,很难说真懂文化,但如果没有他们的追捧,又未必会有八怪的传世。在今年的艺术品拍卖中,天价艺术品越来越多地被机构所收藏,除了前面介绍的苏宁集团、宝龙集团之外,许多知名的企业机构基本上已经将天价艺术品一网打尽。
越来越多的本埠以外机构来到上海开设民营博物馆或美术馆,加上本土已经有的公立和民营博物馆,实际上已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艺术氛围。同时,上海目前正在进行一系列金融政策的试点,特别是像自贸区等,也会给艺术品交易带来积极的作用。据悉,除了保利、佳士得之外,其他的一些知名拍卖行也计划在上海进行艺术品拍卖。面对如此好的机遇,上海应该怎么样做呢?
从纽约打造艺术品中心的成功经验来看,艺术品交易的兴盛,除了需雄厚的经济基础外,政府出台的相关艺术政策也至关重要。例如,美国政府出台的鼓励非营利性艺术机构发展和艺术品捐赠方面的政策,对艺术品的发展和博物馆的发展作用极大。今天的上海,已经不缺乏公立和民营的艺术机构,但是如何更好地发挥他们在艺术传播上的作用,需要有关部门能够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让他们感受到来自金钱之外的回报,才是艺术品投资的最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