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年教老年人玩微信
近日,在建工楼宇综合服务站内,出现了这样一幕有趣又和谐的场景——十几个中年人与老人围坐在4个年轻人周围,大家手上都拿着智能手机,一边在屏幕上来回滑动,一边面带微笑说着话。
原来,这里正在举办一场“手机微信沙龙互动”活动,楼宇里工作的年轻白领党员利用午休时间,教社区居民使用微信的各种小技巧,如怎么开设讨论组、怎么相互加好友等。
来听课的居民大多是退休在家的老党员。面对这些对微信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的老前辈,前来互动的万得万递党支部的年轻人非常耐心地教老人操作方式,对于老人的问题,不厌其烦地讲解,或直接帮助设置、操作。
老人说,有了微信这项工具,尽管和老朋友住得远,也能随时联系,好像对方就在眼前。“这些年轻人教会了我很多微信的使用用法,而且和他们在一起,自己的心态也变年轻了。”
老上海教年轻人说沪语
小宫是万得万递党支部的一名普通成员,他说,自己与社区老党员并非第一次接触。“我是从河北来上海的,因为生活、工作需要,一直想学说上海话,身边不少同事也有同样的想法。党支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后,就向服务站提出了这项需求,没多久,社区学校的一位老先生就来为我们上课了。”这名教上海话的老师不仅教授简单的口语,还会和他们讲述老上海的人文历史,非常受年轻人的欢迎。“我们都很感谢社区,也想为社区居民做一些贡献,得知有这样一个微信沙龙以后,朋友们相约第一时间报名。”
“两楼联动,是根据需求而产生联动。这也是‘金色纽带’以服务为本、项目化实施的体现。”陆家嘴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居民区提供给楼宇的党建服务,与楼宇青年白领提供给老党员的服务,形式上不同,但是都有着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满足了对方的需求。“以往商务楼宇党支部、‘两新’党支部与居民区党支部互动时,常会出现‘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其实这并不是因为其中一方资源少,而是没有抓住对方的口味。‘金色纽带’因需求而联动,打破了这一困局,激发了楼宇社区党建的双重活力。”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