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着“海军味”长大
谢尔盖·格里戈耶维奇·阿尔塔莫诺夫,1970年9月19日出生于加里宁格勒,那里是苏联海军在波罗的海沿岸数一数二的舰艇建造基地,因此阿尔塔莫诺夫从小就能闻到浓浓的“海军味”,上小学时便立下驾驶军舰去征服大海的志向。不过他自己回忆,真正到了高中毕业的时候,他决心报考加里宁格勒高等海军学校,“倒不是为了实现儿时梦想,不过是跟着同学‘随大溜’,因为在加里宁格勒街头,帅气的海军军官最能俘获姑娘的芳心,我也想成为这样的‘街头明星’”。
1992年7月,阿尔塔莫诺夫从海军学校导弹火炮系毕业,获得海军中尉军衔。此时,苏联已经解体,本是一家人的同学不得不远走他乡,各为其主,像阿尔塔莫诺夫一位很要好的乌克兰同学选择回到母国,而他俩曾憧憬在“同一艘军舰上谱写青春”。
阿尔塔莫诺夫一出校门,就被分配到俄北方舰队的“库”号航母上,成为舰空导弹部门的分队长,后来担任武器系统部门助理,部门长,在航母上一干就是十三年。2005年,阿尔塔莫诺夫进入圣彼得堡的库兹涅佐夫海军学院进修,系统学习海军战役法等知识,两年后重回北方舰队,任导弹舰支队副参谋长。2008年,阿尔塔莫诺夫回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起点——“库”号航母,成为副舰长。2011年8月18日起,正式担任该舰舰长。
“千人一杆枪”
作为俄海军在役的唯一航母,“库”号被内部人士尊称为“旗舰”,身为一舰之长,阿尔塔莫诺夫深知责任重大,毕竟满载排水量6.5万吨的大舰非得全舰2800余人齐心协力,才能发挥全部性能,正所谓“千人一杆枪”。
这么多人如何管理呢?阿尔塔莫诺夫有三个诀窍:首先,明确组织划分和指挥员的配置,使每个部门、中队、分队的指挥员、助理、副手都具备与自身岗位相称的领导能力;其次,尊重不同岗位人员的特性,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例如航海部门总是高高在上地发号施令,而机电部门都是闷在机舱里被动接收舰桥传达的命令,如何让这两个群体实现无缝配合?阿尔塔莫诺夫的做法不局限于换位思考,而是直接尝试换岗体验,机舱人员在舰桥上明白航海部门的重大责任,而航海部门官兵在昏暗闷热的机舱里对轮机人员的不易感同身受;第三,所有指挥员必须首先自视为航母集体一员,其次才是指挥员,权威应来自下属的信任与尊敬,而不是上级的任命书。
阿尔塔莫诺夫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库”号,对工作兢兢业业,熟悉大部分人员和几乎所有的岗位,据说,2016年元旦是他参军以来首次回家过新年。他每天都要抽出固定时间与水兵谈话,2016年底的一天,负责制作“库”号服役25周年纪念节目的红星电视台记者安德烈·基里申科在舰长室里采访阿尔塔莫诺夫,话筒拿出来没几分钟,就到了水兵谈话时间,结果被“礼貌”地请出去了。
在需要下属履行职责的时候,阿尔塔莫诺夫不再是谈话时温情脉脉的兄弟,他绝对会表现出舰长的权威。由于“库”号缺乏大修的机会,因此日常维护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定期派出潜水员对军舰水线以下部分进行探摸检查,确保舰体完好。到了冬季,海水冰冷刺骨,有些潜水员流露出畏难情绪,水下作业胡乱了事,阿尔塔莫诺夫对此绝不姑息,每次总会亲自监督检查工作的执行情况,给出评估和改进意见。经过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军舰各部门的配合程度在短时间内有了明显提高,阿尔塔莫诺夫也因此被大家尊称为“海上盖特曼”(“盖特曼”是古代哥萨克武士对首领的尊称)。
三赴叙利亚
2011年10月初,阿尔塔莫诺夫首次以舰长身份指挥“库”号出航,前往巴伦支海实施训练。对许多舰员来说,这是人生中的第一次远航,因此备加珍惜。全体舰员完成基础科目和军舰损害管制训练,指挥员演练了与战术群配属舰艇的合同战术科目。
同年12月6日,阿尔塔莫诺夫指挥“库”号驶向叙利亚。12日,航母驶抵英国北部海域时突遭风暴,被迫开往苏格兰奥克尼群岛避风,停泊在距英国海岸30海里外,待风暴平息后,继续前进。2012年1月8日,“库”号驶抵叙利亚塔尔图斯港,振奋了遭受内外夹击的叙利亚政府军的士气。
2013年12月17日至2014年5月间,“库”号在新一批舰员的驾驭下再次远航叙利亚。有了上次的成功经验,本次远航顺利完成,还创造了军舰海外部署的最长时间纪录,阿尔塔莫诺夫因此获得乌沙科夫勋章。2014年7月27日,俄罗斯海军节当天,总统普京亲临“库”号视察,在宽阔的机库里听取了海军训练情况汇报,当时陪同在普京旁边的正是阿尔塔莫诺夫。
2016年10月15日,阿尔塔莫诺夫再次指挥“库”号远征地中海,虽然中途历经“黑烟门”、西班牙拒绝进港补给、疑似主机故障等风波,但航母编队仍如期抵达叙利亚,其舰载机于11月16日投入战斗。这是俄航母首次参加实战,其搭载的苏-33歼击机在机腹挂架上携带两枚500公斤常规炸弹,在SVP-24-33瞄准导航系统的协助下空袭极端组织设在叙利亚霍姆斯的目标,俄国防部称,苏-33光在一次空袭中就炸死30余名恐怖分子,包括三名指挥官。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