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军界瞭望/战例
     
本版列表新闻
1942年,以澳大利亚为主的盟军投入太平洋战场,进攻日军碉堡——~~~
1942年,以澳大利亚为主的盟军投入太平洋战场,进攻日军碉堡——~~~
     
2017年01月0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1942年,以澳大利亚为主的盟军投入太平洋战场,进攻日军碉堡——
盟军小坦克扬威恩达亚德雷角
宋涛
■ 美国援助澳大利亚的M3“斯图亚特”坦克
  二战期间,受客观条件影响,航母和舰载机是太平洋战场上当仁不让的“主角”,坦克顶多作为支援武器投入两栖作战。对盟军而言,由于日军缺乏坦克和反坦克武器,一旦自己在战役突击方向密集出动坦克,往往能收到良好效果。在太平洋战争的首场坦克战——恩达亚德雷角争夺战中,澳大利亚陆军坦克就有力地支援了步兵战斗,消灭顽抗的日军。

  艰难登陆

  1942年11月底,由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组成的盟军在巴布亚岛东端的米尔恩湾登陆,准备将日军驱逐出战略要地布纳。

  为了支援步兵进攻,澳大利亚第6师特意带来第2装甲团,他们装备几十辆M3“斯图亚特”坦克,它们均是美国按照租借法案刚刚运到澳大利亚达尔文港的。可是由于运力紧张,第2团只能分批把坦克运到前线去。更让团长霍奇森头疼的是,要把坦克送到米尔恩湾海岸上去,简直比登天还难,因为部队只有一艘缴获自日军的登陆驳船,在装上第一辆坦克后翻沉了。直到12月初,后方送来足够多的摩托艇和驳船,才使得全团登陆成为可能。

  坦克上陆十分艰难,摩托艇拖着搭载坦克的驳船缓慢前进,14吨重的坦克几乎超出驳船的最大载荷,驳船甲板离水面只有区区51毫米(约2英寸),稍有波浪就会倾覆。这支笨拙的船队要尽量开到离海岸近的地方,然后坦克才能从驳船中直接开上陆地。坦克离开驳船时,往往以难看的姿势“栽进”水里,溅起一片水花。之后坦克顺着海滩前往集结地,行驶途中,它们的履带还往往陷入泥沙里,需要大兵们奋力排障,才能继续前进。

  坎坷初战

  12月18日,澳大利亚第2装甲团总算把8辆坦克送上陆地,开始支援澳军第9步兵团第2营进攻恩达亚德雷角的日军,那里有一座至关重要的机场,日军航空兵正是从那里出发,阻止盟军经澳大利亚向巴布亚岛输送部队和给养。

  在穿越湿软的沼泽地时,坦克就像拖着铁犁的赛马,只能挂最低档行驶,以躲避泥潭和弹坑。澳军不光要克服自然障碍,还得防范不时露头的敌人,途中,居然有一名日本兵从路边蒿草丛里蹿出来,跳上盟军先头坦克,从开放的观察口朝车内开枪,负责指挥车队的怀特海德上尉受了重伤。装甲团长霍奇森立即接手一线指挥,他直接打开坦克车顶舱盖,探出身子向外观察,指挥坦克前进,这在子弹横飞的战场上是极为危险的。

  中午时分,澳军好不容易进抵恩达亚德雷角外围,坦克轻松地粉碎了日军用木头搭建的简易工事,接着步兵开始清扫残敌,控制据点,而坦克兵则忙着给车辆加油和检修。13时30分,澳军第2步兵营在没有坦克支援的情况下,独自沿着西梅米溪西岸前进,打算和美军第128步兵团的第1、3营会合,共同夺取机场。

  遭遇挫折

  然而澳美军队会师后,却在机场跑道上遇到“硬骨头”,那里有个日军碉堡群,其坚固程度超出了步兵的攻坚能力。

  为了消灭顽抗的日军,澳军第2装甲团又被召唤过来。霍奇森团长发现,日军碉堡群从跑道东端一直延伸到西梅米溪东岸,碉堡之间有堑壕和支撑点连接,能互相支援,所有工事都隐藏在高高的草丛中,难以分辨。盟军每次进攻都必须面对日军密集的炮火。

  率先抵达战场的4辆M3坦克沿着盟军占领的跑道西端出发,边行驶边开火。由于跑道宽度有限,澳军坦克只能呈纵队鱼贯前进。

  突然,澳军坦克纵队左侧冒出几道闪光,紧接着麦克柯罗恩中尉乘坐的先头坦克被日军平射炮击中,顿时失控栽进弹坑中。日军炮手接着击中巴内特中尉的座车,炮弹穿入炮塔,彻底摧毁了这辆坦克;接下来被击中的是拉蒂默尔军士指挥的坦克,炮弹从车内炮长座位旁边洞穿装甲。而在这个倒霉的纵队后面,丘吉尔军士指挥的最后一辆坦克也没能逃脱,日军火炮的一次短促齐射就敲碎了坦克。

  “卡森之炮”

  现在,失去坦克掩护的澳美两国步兵直接暴露在日军火力之下,连续三天毫无进展。12月22日夜,新到达的澳军第10步兵团第2营偷渡西梅米溪东岸,在日军阵地后方控制一片滩头阵地,随后勇敢的澳军少尉多蒂指挥美国工兵在溪上架起能通过坦克的浮桥。在搭桥的过程,美国工兵意外发现了日军指挥所的位置,他们不顾一切地抄起机枪扫射,奇迹般地击毙了指挥所内的日军高官,敌人的指挥体系开始动摇了。

  美国工兵们继续奋战,他们在最短时间内搭起桥面,以便澳军弟兄们把一门火炮拖到东岸,提供近距离支援。最终,由澳军上士卡森指挥的一门25磅炮成为整个战斗的转折点,这门炮部署在机场南面的灌木丛里,代号“弗雷迪一号”,但后来这门炮却以“卡森之炮”之名载入史册。战斗中,澳军炮兵连长霍尔爬到一棵20米高的菩提树上,为卡森的火炮指示目标,卡森用高爆弹压制暴露的日军,当步兵受阻于一座碉堡前,卡森改用穿甲弹射击,第一发炮弹就从碉堡射孔钻入,随后碉堡被炸上天。

  获得全胜

  当澳美军人在日军侧翼钉入一个“楔子”后,胶着的正面战场也发生变化。12月29日至31日,澳军第2装甲团又有13辆坦克从米尔恩湾开过来。1943年元旦,澳美盟军以两个步兵营加上能开动的10辆坦克,从正面猛攻日军碉堡。这次进攻组织得不错:坦克在浓密的草丛中一马当先,步兵紧紧跟随,保护坦克侧面和后面,坦克则被要求把速度控制在徒步步兵的行进速度。

  激烈的战斗中,M3坦克上安装的机枪把前进方向上的棕榈树、椰子树及高草堆等障碍物一扫而空。在穿越覆盖着灌木丛和藤蔓的沼泽时,由于坦克无法前进,步兵们只得脱离坦克掩护,以勇气和鲜血冲过死亡地带,遇到敌碉堡时就发射燃烧弹或照明弹,给后面的坦克指示目标,坦克兵则根据指示用火炮和机枪压制敌人。就这样,日军碉堡一个接一个被消灭,到入夜时分,盟军最终控制整个阵地。

  在这场太平洋战场的首次坦克战中,由于澳军使用的M3轻型坦克是作为侦察、追击和机动打击车辆设计的,并未想到会被当作火力支援型“步兵坦克”来用,澳军坦克乘员既没有受过相关训练,也没有类似作战经验。澳军步兵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不清楚在复杂的沼泽地形下怎样与暗藏敌军作战,该怎么与坦克配合前进,所有这一切都只能在战斗中临时准备并不断学习。好在经过几场战斗的磨合,到了太平洋战争后期,盟军坦克和步兵之间已经能够形成较好的配合,同时也摸索出在海岛丛林中使用坦克的一些经验和规律。  宋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科创上海
   第A08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9版: 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漫画/新民印象
   第A17版:漫画/新民印象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保健/康健园
   第B03版:军界瞭望
   第B04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5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6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7版:新民环球
   第B08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9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10版:博览/新民环球
盟军小坦克扬威恩达亚德雷角
小小平装书成二战美军“必需品”
新民晚报军界瞭望/战例B05盟军小坦克扬威恩达亚德雷角 2017-01-02 2 2017年01月0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