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旧岁,迎来新年。这样的节点,很多人都习惯于做总结,酝酿新的希望。媒体也喜欢做这样的工作,其中元旦这一天推出新年献词是很多媒体的通行做法,朋友圈这两天流传各大媒体的献词,诸如《不忘初心,逐梦前行》《愿你走向一个宽阔光明的地方》《2017,没有未来不可抵达》等,从标题大致即可猜测文章内容。除了传统媒体,比较有影响的时政类自媒体,包括一些热衷公共发言的网络大V,也推出自己的献词,像《在众声喧哗的时代依然选择求真》,或表达期待,或自我鞭策,新年献词似乎都在重复类似的故事。
新年献词之所以被关注,除了由于媒体继承传统从而促成了“媒体事件”的效果,还因为它伴随争议。前者很好理解,新年献词已经延续多年,也出现了不少被视为经典的作品,但它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媒体就热衷在新年献词上做文章,被很多人反复提及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东方杂志》发起的“于1933年新年大家做一回好梦”活动,当时不同背景的学者名人讲述自己的梦,虽是从个人着眼,但最终都落到国家社会的层面,表达的是一种家国情怀。如今的中国媒体继承了这种传统,讨头彩的方式依然是诉说梦想,表达希望,这种风格显然是媒体角色决定的。
但就算新年献词有着自己的传统,这些年还是受到了不少争议,一方面是因为好的作品越来越少,另外读者似乎也有一种审美疲劳,新年献词措辞华丽、气势不凡的特质,在一些人看来则是抒情过度、内容空洞,所以每年这个时候都有人对献词表达反感,尤其是目前普遍存在的抒情风格,更是受到不少争议,“抒情新年献词早该淘汰了”“媒体不应该沉溺于自己的理想和情怀”。诸如此类还是相对中肯的批评,有的批评则依据媒体对新年献词恋恋不舍,认为传统媒体还在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将要被淘汰,对传统媒体前景的担忧早就出现过,而拿新年献词来佐证这一结论,这些年似乎颇有市场。
从媒体的角度看,年底遭遇不好说什么的难题,所以在新年献词问题上,经常是宁愿受到争议,也不愿缺席,就像电影贺岁片一样,质量并不是最重要的,但需要这一道菜,因为总有一些人在关注。至于争议,这些年媒体无法置身事外,经常成为争议的焦点,无法绕开。对新年献词的厌倦有心理基础,问题是,什么话语方式能够在新年第一天取代新年献词?目前看来还没有,这道风景还是吸引了不少目光,反观这些年自媒体的发展,似乎也显得后劲不足。今后媒体的新年献词可能还会延续,只是在风格上可能会有调整,抒情到什么度,以何种方式抒情,可能这才是新年献词应该关注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