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剑”潜心原创
我国粮食作物产量持续增长的同时,付出了巨大代价。以水稻为例,试验田里的中国“超级稻”却患“三高”(高水、高肥、高投入);走上田间地头,我国水稻亩产一直徘徊在430公斤,大面积中低产田的产量难有突破。
水,水稻最需要,也是中低产田难以稳产高产的“紧箍咒”。如何让水稻少“吃水”,保护水资源,还能使得占我国稻田70%的缺水型中低产田焕发生机?10多年来,这一直是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团队致力解决的难题,并一步步梦想成真——
找到世界上第一个旱稻不育系,育成首个杂交旱稻品种。它既节约用水——不必全生育期建立水层,每亩节水50%以上;又能粗放生长,免耕栽培、旱种旱管,在“望天田”(等天落雨的田)里也高产,亩产超过600公斤,产量优势毫不逊色于传统水稻。
同时,上海构建了全球领先的节水抗旱研究平台,系统地开展水稻节水抗旱的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获得一批优质、高产、抗病虫、耐高低温、化肥高效利用、耐盐碱、适合轻型栽培的节水抗旱种质资源和新基因。相关科研成果被国际级专业期刊连续报道。
产学研 “路路通”
依靠底气十足的基础科研,上海节水抗旱稻已育出籼型和粳型杂交稻等数十个新品种,米质达国标优质米二级,在广西百色、安徽阜阳、湖北国家粮食主产区等地共推广种植百万亩。2016年,新育成的粳稻新品种“沪旱61”,产量与目前全国大面积推广的浙江稻米“秀水”系列品种相当甚至增产。稻米品质提升1-2个档次的前提下,不但可减少灌溉用水50%以上,减少化肥30%以上,而且大幅度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碳排放。
好种子、好成果,就是要走向大市场。科学家出身的罗利军立志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稻米。2011年3月,他带领科研团队,并引进懂投资又懂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形成“技术+投资+管理”创业金三角,成立了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7月,天谷生物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成功挂牌。为加快实现节水抗旱稻种粮一体化,11月,上海天谷米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将实现节水抗旱稻从种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
眼下,新一季节水抗旱稻制种刚刚启动,300万斤稻种订单已经被各地种子公司抢购一空。今年3月开春,300万斤上海节水抗旱稻稻种,将在安徽、湖北、河南等地大面积撒播,预计播种面积将在100万—150万亩。
如今,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落户张江药谷。罗利军透露,研究团队正在试种节水抗旱稻新品系,有望成为国内第一个绿色超级稻,“它除了具有节水抗旱的特性,其亩产量更是高达646公斤,米质也达到了国优3级米标准。”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