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2月0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摩西·萨夫迪:左手商业,右手理想
黄永妹
■建筑大师摩西·萨夫迪
■温哥华图书馆广场
■印度卡尔沙遗产中心
  ◆黄永妹

  喝铁观音,听中国戏,建筑师摩西·萨夫迪(Moshe Safdie)的中国之旅入乡随俗。虽然长时间的会议讨论,让这位接近耄耋之年的老人显露疲态,但在面对媒体时,他仍然认真倾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这是我和外界沟通的方式,虽然彼此有着不同背景,对话的纬度也未必一致,认真倾听仍是沟通的首要条件。”摩西·萨夫迪的名字,对于大部分国人还显得有些陌生,但在西方建筑界,他是成功的商业建筑师之一。这两年,他接连在中国担纲了重庆来福士广场和上海凯德晶萃广场两个综合商业建筑的设计。就在去年,他还和“女魔头”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竞标了中东某国的机场设计,直至扎哈突然离世,两人还未曾分出胜负。

  事实上,相比于扎哈起步时的举步维艰和大器晚成的曲折经历,萨夫迪的建筑师生涯要顺利得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一切始于幸运。”1938年出生于以色列海法的萨夫迪,17岁时随家人迁居加拿大。因为意识到自己有出色的空间想象天赋,以及利落的线条把控力,进入麦吉尔大学时,萨夫迪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建筑专业。从1967年以蒙特利尔地标建筑“栖息地67”(Habitat ’67)一鸣惊人开始,萨夫迪一路都走的顺风顺水。高密度商业住宅、宏大的“城市综合体”,项目一个接着一个。多年来,高产的他一直是同行羡慕嫉妒和效仿的对象。亚洲人最熟悉的例子要数新加坡金沙湾酒店。由萨夫迪勾勒的巨型悬空无边泳池在诞生之初便引起了轰动。接着,它就被无数次抄袭,几乎成了高档商业楼盘的“标配”

  但萨夫迪又和其他成功的商业建筑师不同。虽然建筑师是一个受商业和资本裹挟的职业,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半个世纪以来,用思维的创新和实践探索构建自己的建筑理想国。他既不像“城市综合体”的始作俑者、现代主义晚期的代表大师约翰·波特曼,执着于提高城市天际线,将所有精力都投入于商业地产开发,任凭质疑和鄙夷满天飞。在商业建筑之外,萨夫迪参与了耶路撒冷修复和重建,兴建犹太人大屠杀念馆和拉宾纪念中心。魁北克文明博物馆、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温哥华图书馆广场、斯普林菲尔德联邦法院、洛杉矶史可博尔文化中心、印度卡尔沙遗产中心,这些的公共建筑设计成为他进行建筑实践探索的沃土。但他也不像扎哈·哈迪德,游弋在激进的参数化设计和流线造型之中,总是殚精竭虑地以出位的视觉设计证明自己、挑衅传统建筑理念的条条框框。

  2015年的美国建筑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金奖、去年美国库珀·休伊特国家设计博物馆颁发的国家设计终身成奖,都表明了业内对其建筑理想的认可。而按照萨夫迪的自我评价,作为对高科技持乐观态度现代主义者,他在追寻完美技艺的道路上,从来都义无反顾。但他不排斥在作品中表现出留恋过去的保守传统主义,或是反叛过去的后现代主义。

  在冷酷的理性主义者和充满生气的表现主义者两种身份之间自由切换,让萨夫迪的作品丰满、多变,也使得习惯于对商业建筑师口诛笔伐的评论家们在试图诟病萨夫迪时常常产生矛盾的挫败感。对这位玲珑而内敛的建筑师,美国建筑师协会最终给出这样的评价:“萨夫迪竭力避免一种标志性风格,但他每一次的设计风格变化却又很少给人以生涩之感,有时甚至出乎意料的醒目惹眼。一方面,他的作品是对简单分类法的公然反抗。一方面,他审慎地实现了全球后工业化社会的功能需求,并以自己的笔触尽力满足人类社会仍旧存在的对想象力和地方意识的渴望。”

  左手商业,右手理想,两者似乎不可能兼得。而萨夫迪为什么能在两者之间游刃有余地游走?他的成功之道值得探寻。

  “心怀天下”的理想

  其实,萨夫迪不是没有“栽过跟头”,而且就是在他的成名作“栖息地67”上。

  作为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留下的纪念品,矗立在圣劳伦斯河畔的“栖息地67”,就像一堆漫不经心、杂乱无章堆砌在一起的大积木。也正是它有别于规整住宅建筑的无序性,50年来,“栖息地67”一直被视为这座城市的地标。

  萨夫迪的设计初衷纯粹而简单。攻读硕士学位,他将论文方向锁定在城市生活研究实例上。获得一笔研究津贴之后,他花费数月时间,游历了北美的重要城市,搜集了大量民宅的情况。“不喜欢大城市火柴盒式的高层公寓”,“有机会想住到环境好、面积更大的市郊住宅”这些话引起了萨夫迪的思考。

  又要享受城市便捷,又想居住在景色旖旎,看得到风景的大房间之中,是件困难的事情。对改善生活的实验充满了热情的萨夫迪却决定一试,他的“都市高层村庄”构想逐渐成型。所谓的“都市高层村庄”是用一个立体的向上发展的私人住宅集合体,在有限的占地面积上,给予居住者最大限度享受私人住宅空间和贴近自然的室外环境。“这个设计就是把大都市的住宅公寓与市郊别墅做一种有机融合,让人既能坐拥城市便利,又能享受新鲜空气、自然宜人的环境和开放的原野情调。”

  “栖息地67”最初的形态是每个居住单元都是自成一体的多边形的集合体。它们以各种形式叠落在一起,连接的部分的空间可以作为走廊、开放式天桥、阳台和露台,还可以在其中见缝插针地安排小片绿地。每户居民都拥有私人院落,这些院落恰好是下层住户的房顶。在公寓楼背面的电梯各自连接室外通道,居民不必经过所谓的公共走廊,直接从外面进入自己的家。60到160平方米不等、十五种以上不同形式的单元组合,让不同阶层的居住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家。

  萨夫迪的毕业设计恰好与三年后的世博会主题《人类与世界》相吻合。他的导师桑迪·凡·金凯尔(Sandy van Ginkel)向世博会筹委会写了推荐信。也许是急于寻找建筑界的新鲜血液,筹委会不但批准萨夫迪独自组建设计小组,政府还为他提供了建设经费。千载难逢的机会,落到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建筑师身上。

  “这是年轻时天真之作。”回头来看,萨夫迪很佩服自己当年的倔强和坚持。“如果没有初生牛犊的那份劲头,恐怕‘栖息地67’最后只是纸上谈兵。”因为想要建造价格低廉的大众公寓,萨夫迪特意选择了工业预制构件以降低造价。然而,事与愿违,工程开始不久,他发现,不规则的造型让建筑的花销远超过预算。萨夫迪只得将规划的一千个单元削减到158个。设施齐全的“高层村庄”最终成为了小型住宅样板建筑。

  虽然未能全然实现“天下大同”的建筑理想,但“栖息地67”错落有致的几何形体和交叉伸展的线条,让人们看到萨夫迪改变世界的决心。但无畏的“天真”成了他事业的敲门砖。他创立了自己的事务所,全球各地的设计委托也纷至沓来。

  做个耐心的倾听者

  现在,经过各种大型建筑项目打磨,对建筑设计各项把控炉火纯青的萨夫迪断然不会冒进。他的“都市高层村庄”的理想在新加坡“天空住宅”等地项目上得以实现。因为新加坡人多地稀,“天空住宅”的密度被压缩到了“栖息地67”的10倍。对萨夫迪来说,这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采取的折衷方案,他表示满意。

  “摩西的建筑并不靠美取胜,他的作品表现出出色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普利兹克奖得主理查德·罗杰(Richard Rogers)这样评价萨夫迪,他总是能敏锐地扑捉到各种人的需求。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商业建筑,无论是了解当地显而易见却容易被人忽视的传统文化,还是满足客户的需求,萨夫迪最终将这份洞察力落到纸上,幻化为金字塔、三角形、矩形、立方体这些柏拉图的立体形式。

  实际上,这一切都有赖于萨夫迪对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设计上精确的分寸拿捏。“建筑师的身份和角色定位,这是身为建筑师一辈子都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建筑师不单单需要设计一个单体的建筑,更重要的是建立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建筑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而是这座城市,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底氛围组成细胞。”萨夫迪认为,优秀的的建筑不仅具有解决人们现实需求、成为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物质基础,也应该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我对建筑师的定义,他是一个细致入微的文化观察者。”

  在接手中国香港西九龙戏曲中心建筑项目之前,萨夫迪对中国传统戏曲一无所知。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让自己沉浸在戏曲世界之中,一遍一遍聆听,最终把这种感受和感知融入到这个项目的设计之中。

  而在着手商业建筑设计时,萨夫迪也有一套哲学。“客户想要创造一眼就能被人认出来的建筑,这无可厚非。无论是商业建筑还是公共建筑的委托人,他们寻找建筑师的时候都会抱有这样的目的。”萨夫迪坦言,问题在于,很多情况是,客户所认为正确的市场风向和审美观念,未必是大众所接受的。这就要求建筑师能够对客户进行引导和适当的“教育”。另一方面,建筑师在梳理当地的地貌、气候、风土、文化传统时,就应该明确什么样的建筑能符合它在这个城市之中的定位。否则,仅用独特的外观去征服别人的眼睛,在短期内引会发社会关注和讨论,但很快会被遗忘。

  为此,萨夫迪向渴望快速功成名就的年轻建筑师们提出了忠告:“请记住,建筑不是潮流迅速变化的时装设计,建筑将存续几代人,所以建筑需要更深刻的含义,这也是为什么建筑需要结合文化和环境,成为人们生活的载体。”耐心倾听和观察,谨慎与大胆并行,这就是萨夫迪的设计之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话题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跨界/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4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5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6版:基金纵横/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家庭理财/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话题
   第C04版:趋势/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聚焦
   第C06版:资讯/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C08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摩西·萨夫迪:左手商业,右手理想
新民晚报人物/国家艺术杂志C02摩西·萨夫迪:左手商业,右手理想 2017-02-04 2 2017年02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