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已经广为流传。据说,做到“断舍离”之后,生活真谛也会随之显露。因此一些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
但王杨似乎对这番言论具有天生的抵御力,因为“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是她的座右铭,也是她的生活哲学。作为在沪上活跃已久的产品设计师,王杨的家,以及她操持的小型家宴,在同行圈子里小有名气。据说,从食材的挑选开始,专业娴熟的烹饪手法到精致的器皿和食物摆盘,由她出品的家宴,每一步都拍出大片。
就在美好家实业的Mehos生活研究院团队去王杨家拍摄家居“大片”的那天,她的茶席也摆了出来。信手冲泡普洱,王杨特意选了略带民俗风格的玻璃茶壶。壶盖的黄铜件由云南当地的匠人手工打造,却是少见的简约风,深琥珀色的茶汤映衬的壶体更加晶莹剔透。配茶的甜点盛放在八角盘中,被暖粉色勾勒出刚出烤炉的奶香气,为隆冬时节带来了几分暖意。茶几上的黑白茶盘,不止有让人静下心的“魔力”,“恰好”与餐厅的整体色调相互应和。
应季应景,王杨办的这场茶席,每一个细节看似漫不经心,却又思虑周到,蘸满了主人浓郁的生活情趣。这是王杨所领悟的断舍离之外的另一种生活真谛。
要“藏拙”,也要“炫巧”
当初买下这套位于市中心位置的这套四室二厅的公寓,王杨和同为设计师的先生、正在上寄宿学校的女儿,便抱着要让美好的恋物感充盈整个空间的态度,亲自捉刀设计。“因为喜欢办家宴,喜欢和朋友茶具,我就‘简单粗暴’地把客厅、客厅的阳台、厨房、餐厅全面打通。”在王杨看来,这种化零为整的手法虽然“激进”,但对喜欢在家招待朋友的社交达人来说,倒是非常实用、能大大提高空间利用率和居住体验的一种设计思路。
不过,如此一来,收纳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在很多出色的设计案例之中,杂物之所以难觅踪迹,是因为设计师本人懂得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地利用零散的空间。王杨在打造自己的家时亦是如此。她在每一处承重墙的位置定制专门的橱柜和置物架,向高度要空间,“不动声色”地就将日常的杂物统统“藏起来”。
但“藏起来”并非王杨的宗旨。按照她的说法,好东西就该炫出来。
其实,除了被工作排满的日程表,自诩“恋食”又“恋物”的王杨会抓住旅行的一切间隙,从全球各地搜罗对的上眼缘的爱物。每一次心满意足地拖着沉重行李满载而归,她会忙不迭打着美食的旗号,与志同道合的人分享、品鉴这些心头好,并且始终乐此不疲。与“藏拙”相对应的是“炫巧”。她在每一处的空间与空间之间过渡的角落上重新布置了体量庞大的陈列柜。见棱见角的黑色边框让这些远道而来的设计作品和手工艺品成了一幅幅静态图片,让风尘仆仆的物件有了一种尘埃落定的感觉。
“黑框置物架能在视觉上给人稳定感,但在收藏这方面,我从来不会给自己设框。”和专业收藏家不同,王杨对美物的迷恋,没有特定范围,而是怀着对某种年代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缅怀与激赏。用她的话来说,灯、杯子、瓶子都她喜欢搜罗的物件。但在她的眼中,它们不只是纯粹的物品。“它们是有物语的。当你看着它,只要你能懂得欣赏,你就能跟它们展开无声的对话。它会跟你交流,甚至直接把你带回到那个它们所属的年代,正是物的力量,让我不断体验穿越的魔幻刺激,怎么能舍弃它们?”
这里的每一件藏品都有故事。守旧的白描纸扇画是古镇游历的纪念品,古朴的佛像木雕来自东南亚的中古店,墙上的大小装饰瓷盘源于法国藏友的割爱,充满山野气的竹篓出自乡野匠人满是茧子的双手。一旁的鎏金色的雕花暖水铜壶灵感来源于民国老物件,也是王杨早年的成名作之一。
因为主人的喜好倾向明显,这些藏品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和吃有关。夹在边框上的金属手柄装饰曾是老式手工绞肉的零件。一系列经典可口可乐瓶和相关主题的招贴画海报,让人不禁联想起美国的“黄金年代”。日式清水烧的盘子上一个“吃”字,暗合了王杨骨子里“吃货”特质。当然,这些器物的摆设造型随时可能会发生变化,因为新的藏品随时可能涌入。有时,为了搭配这些藏品,王杨还会再去搜罗与之匹配的家具。比如,为了安放那些新到手的大大小小的玻璃酒瓶,王杨没少花费心思,终于在逛遍二手家具市场后找到了一辆折叠餐车。
大而化之的恋物哲学
“在生活中,我永远都不可能做到断舍离。但这并不意味着居室的杂乱无章和生活的繁文缛节。”的确,王杨家并没有因为藏物众多显得凌乱,在外人看来反而显得井然有序。这其中蕴藏着设计师的“心机”,一种大而化之的智慧。
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不难发现,这个家,凡是大块面积的设计,王杨的设计一律化繁为简。整个居室空间的天花板、墙壁、地板都是大片的灰白素色,不带任何多余的修饰。黑、白、灰成了居室的基调。尤其是餐厅,王杨借鉴了多年来研习水墨国画的审美经验,只选用纯黑色的餐椅沙发和纯白色的餐桌,辅以墨色明式条案。黑与白、中与西的对撞,生生将原本烟火气十足的餐厅打造成了一幅丹青。
繁中有简,简中有繁,大而化之,成就了王杨自成一体的恋物法则。从小学习国画,和多年旅德的经历,让她在拿捏欧式格调和舒张中式情怀方面做得恰到好处。没有喋喋不休地说空谈说教,王杨用满屋实实在在的美食美物,向人们传递了一种强势的设计手法——只要先为空间定下宁静舒适的格调,牢牢把控住家居的整体气场,任何新奇的混搭都是锦上添花,却不会破坏居室的整体氛围。在家中热闹的其实只是沙发靠垫、布艺等一系列软装。无论波普风格和各种新奇的藏品的颜色和造型再怎么出挑扎眼,也都成为静谧空间的一种点缀,既不喧宾夺主,又能为堪称样板房的家增添趣味和生活气息。
不过,即便管理有方,设计有法,王杨的“买买买”还是让家一度“爆满”。她最新收藏是从古董店里“搜刮”来的3张18世纪欧洲摇椅。那家古董小店里统共就那么三张摇椅,因为对上了眼,王杨把它们“包圆”了。“先拿下,再慢慢揣摩它们的脾性,把它们放在合适的位置。”反复调试后,客厅中摆出了其中的两张,另一张放在客卧的角落,算是能给偶尔小住在家的客人一个惊喜。
而且,现在,连她原本计划用来继续修炼国画的大书桌,也被各式各样的器物所占领。以至于做菜的时候她灵光一闪,想到某些器物能搭配今天的茶点和食材,却因为这件物品的摆放位置太过“偏僻”,一时找不到。好在,女儿在家时会帮着妈妈打理,对家宴的食器搭配也会出出主意,这让王杨特别欣慰。
在女儿的支持和朋友的怂恿之下,王杨真的把她的家宴手艺做成了正经事业。如今,王杨的“良设”生活方式概念店定制带有视觉和味觉双重享受的私宴是主营业务。王杨透露,开这家店,除了对美食的喜爱,她还有一点私心。“终于找到一个地方把家里的藏品轮番陈列出来,慢慢梳理之余和更多人分享,物以类聚,我会结交更多和我一样恋物恋食的朋友。”既然做不到断舍离,家中的藏品又满溢,那就再造一个家外之家,这或许也是王杨的居家恋物哲学中大而化之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