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部分老人把宜家作为休闲聚会、打发日子的场所引发热议,这让我想起了天天目睹的一幕场景而心生感慨。
我家旁边有个小公园,一年四季,不管刮风下雨,总有不少老人围坐在一只只石桌边打牌,中午,有的匆匆回家扒几口饭,有的就着公园免费供应的茶水啃只把冷馒头,打发一下肚子后,老地方、老搭子继续酣战。前些时公园关门大修,老人们又把“战场”移到小区的绿化长廊里。即使寒风瑟瑟,依然不改兴致,他们不知从哪里找来旧棉毯、坏被单,扛来邻居装修时丢弃的旧门板、席梦思,绳拉钉扎,把个长廊围得紧紧的,让人感觉像“难民营”。可老人们不以为然,一脸的悠然自得,不时把“牌桌”拍得乒乓响。
居委干部担心老人的健康,也顾虑影响小区的环境整洁,说服他们避避寒潮,可都被拒绝了。后来知道,这些老人中不少都是有“故事”的:有的家庭不和睦,“野”在外面就为远离矛盾;有的孤身独居,窝在家里难忍寂寞;有的本就经济拮据,加上安排失当,却又挡不住输赢的刺激;还有的缺少文化积淀,没兴趣融入其他活动……于是,他们把这里当成“家”,天天不见不散,但心却被冻得空空的。
其实,老人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家”,也是无奈之举。倘若社会方方面面多给点细致入微的关注,配偶子女多一点包容理解,谁会寻这样的“家”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