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4月3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上海人的生活观念
朱蕊
  ◎ 朱蕊

  注意到《卷手语》一书结尾处以一篇别人写的附录“作家马尚龙:生活在光明邨的风与味之间”作结,因而意识到,这样一个真正在上海出生、成长,从来没有离开过上海(上海中心城区)的上海人,是否具有上海人的代表性?甚至于他的宁波生意人家出身也与上海作为近代最开放的商业城市有着一种暗合。是的,马尚龙浸泡在上海之中,而且,也恰巧有机会对各种生活之状态进行观察并进而表述,那么,这种种表述是否真实地具有了一种上海眼光?

  正如他在《卷手语》的序里所说明的,《卷手语》是他编的一本生活类杂志的卷首语的汇总。杂志涉及生活的气象万千,因此“卷首语”也就涉及了生活的万千气象。卷首语往往对一期杂志点睛,需要有角度和观点,作为上海人的作者,他的上海人生活观也就自然而然流露出来。据说是“冷峻的暖色调”,也有“很惬意的感觉”。

  上海人的生活观是什么?是光明邨的菜肉馒头还是王家沙的两面黄?是哈尔滨食品厂的西点还是老大昌的掼奶油?或者是老半斋的刀鱼面,再或者是德兴馆的焖蹄两鲜?或者是天鹅阁的葡骨鸡,再或者是淮海西餐社的炸猪排?是德大、东海的咖啡或者凯司令的栗子蛋糕?美食的上海可以讲到如何用鸡蛋黄加色拉油打出色拉酱来,地理的上海可以去走一条一条有着上海记忆的马路或者弄堂,相信许多人已经对这些马路、弄堂,以及美食的名称如数家珍。

  但是,《卷手语》里却没有这些生活场景的描绘,《卷手语》说如何“穿过漫长而漆黑的隧道”,“当火车穿过漫长而漆黑的隧道,迎来隧道口阳光的一瞬间,这就是你的期待了。”期待——是一份生活的信心。现实,可能坚硬,然而,阳光总是等在隧道口,时刻准备照耀坚持穿过黑暗隧道的人。就像马尚龙喜欢说的一个例子,人们一般以为当一块涂了果酱的面包掉落时,总是有果酱的一面粘在地板上,但后来有一个不甘心接受此一论断的人做了一个实验,推翻了这一悲观的判断。事实是,当100块单面涂了果酱的面包片从1.2米的高度垂直掉落,涂果酱一面粘地概率还低于不涂果酱的一面。实验者据此得出结论:当一个客观事物朝好坏两方面都有可能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更愿意往坏处想。马尚龙说这个例子的意思很明白,不要把我们的生活预想得太坏。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可能进入漆黑的隧道,但隧道口肯定有阳光灿烂。

  就像一位诗人说的,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然后,是“不平淡的追求”、“更实在的是喜悦”,是“生命是一种承诺”,是一个一个努力接近阳光的奋力前行者的故事,是人们想象不到,似乎和吃喝玩乐,和小资情调,和灯红酒绿的享受的上海完全不搭界的励志桥段。

  《卷手语》有500多页厚,提供了上海人马尚龙对于诸多问题的上海视角和价值判断,踏实而不矫饰,扬善而不惧恶;以及对于女性的平等视角和天然尊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读者之声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家装专版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家装专版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A22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A24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A26版:亲子阅读/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康健园
   第A28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A29版:金色池塘
   第A3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3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读不尽的《论语》
郭文斌: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心灵力量
新书推荐
一个上海人的生活观念
新民晚报读书/星期天夜光杯A18一个上海人的生活观念 2017-04-30 2 2017年04月3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