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娣,爱布如命、收布成瘾,在老家崇明向化镇,大家都知道她是个“布痴”,17年来,她倾尽所有,收了近20吨土布,在自家老宅建了座土布博物馆。
何永娣的两层楼房子,几乎被各种土布塞满。自2000年开始收藏,何永娣跑遍了崇明各个乡镇,一打听到哪家有好布,再远的路她也要去看一看,十几年里她已积攒了近500个品种,2000多个花色。
随便拿起一块布,何永娣就能迅速断代,大到花色图案纹饰的时代印记,小到是用机织线还是手纺线织出的肌理特征,每一块土布在她眼里,都是一个心灵手巧农妇的时代故事。
”即使是最寻常的‘满天星’布(图案像满天繁星),配色、纱线粗细不同,织出来的效果也都不一样。织布者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配色定花型,所以每匹布都独一无二,每个织女都是设计师。”在她收藏的土布里,有一匹“十六叶棕”土布尤为特殊,织法极其复杂。为了织这匹布,当年的织女花了足足七个月。何永娣回忆,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崇明还是织土布的,“在崇明,45岁以上的妇女基本都织过布。如今,每年的黄梅季节过后,仍然可见崇明乡下的婆婆奶奶们从家里大樟木箱里拿出一匹匹老土布,放在院子里晾晒”。
从小,何永娣是听着“咔擦咔擦”的布机声长大的,“这个声音让人特别安逸。”她从七八岁开始学习织布,“八岁的时候,妈妈就会教我纺纱;而要到12岁以后,妈妈才会真正教我织布。”
2015年4月,崇明土布纺织技艺被列入崇明非遗名录,之后被正式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布技艺还在,织的人还在,唯一要做的是怎样把土布推广出去。”何永娣说。
本报记者 程绩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