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郊野大地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5月0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布痴”何永娣和她的土布博物馆
程绩
  “过去在崇明乡间,考量女人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志,就是纺线织布的本事。土布不仅是一种手作民艺,它还寄托了崇明人对审美的判断与追求。”

  何永娣,爱布如命、收布成瘾,在老家崇明向化镇,大家都知道她是个“布痴”,17年来,她倾尽所有,收了近20吨土布,在自家老宅建了座土布博物馆。

  何永娣的两层楼房子,几乎被各种土布塞满。自2000年开始收藏,何永娣跑遍了崇明各个乡镇,一打听到哪家有好布,再远的路她也要去看一看,十几年里她已积攒了近500个品种,2000多个花色。

  随便拿起一块布,何永娣就能迅速断代,大到花色图案纹饰的时代印记,小到是用机织线还是手纺线织出的肌理特征,每一块土布在她眼里,都是一个心灵手巧农妇的时代故事。

  ”即使是最寻常的‘满天星’布(图案像满天繁星),配色、纱线粗细不同,织出来的效果也都不一样。织布者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配色定花型,所以每匹布都独一无二,每个织女都是设计师。”在她收藏的土布里,有一匹“十六叶棕”土布尤为特殊,织法极其复杂。为了织这匹布,当年的织女花了足足七个月。何永娣回忆,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崇明还是织土布的,“在崇明,45岁以上的妇女基本都织过布。如今,每年的黄梅季节过后,仍然可见崇明乡下的婆婆奶奶们从家里大樟木箱里拿出一匹匹老土布,放在院子里晾晒”。

  从小,何永娣是听着“咔擦咔擦”的布机声长大的,“这个声音让人特别安逸。”她从七八岁开始学习织布,“八岁的时候,妈妈就会教我纺纱;而要到12岁以后,妈妈才会真正教我织布。”  

  2015年4月,崇明土布纺织技艺被列入崇明非遗名录,之后被正式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布技艺还在,织的人还在,唯一要做的是怎样把土布推广出去。”何永娣说。

  本报记者 程绩 摄影报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迎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专题报道发展篇
   第A03版:迎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专题报道发展篇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影视/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动态
   第A14版:聚焦/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A22版:国学论谭/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A2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A26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康健园
   第A28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A29版:金色池塘
   第A3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3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无人机到田头喷农药显身手
崇明东平森林公园万株“春枫”得意
奉贤水稻插秧早
南汇8424西瓜集中上市
郊区新事
“布痴”何永娣和她的土布博物馆
新民晚报郊野大地A07“布痴”何永娣和她的土布博物馆 2017-05-07 2 2017年05月0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