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5月2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段鲜为人知的沪上初恋(下)
左中仪
■ 晚年的莫耶
  ◆ 左中仪

  1935年春的一天,沈醉因抓捕一名中共地下党人,从三楼顶摔下,左眼珠被竹竿挑出。沈醉被部下急送医院救治,戴笠特地请来著名的外国眼科医生为沈醉手术。陈爰获悉后,对沈醉说是安装天线而不慎坠落的谎言深信不疑,便立即赶至医院悉心照顾沈醉。当沈醉伤愈出院后,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然而,沈醉母亲罗群竭力反对儿子的这桩婚事。这位以三从四德为标准的老人,对追求自由进步、在外抛头露面的新女性陈爰大为不满。另外,戴笠认为陈爰思想激进,是个“危险分子”,故坚决不同意。

  在热恋中的年轻人面前,任何的反对往往都是无济于事,有时反倒会成为一种催化剂,沈醉与陈爰便不顾一切地开始秘密同居。第二年,陈爰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的一家妇孺医院里生下一男孩。

  按照沈醉的想法,此时陈爰就应该在家做个全职太太。而陈爰坚决不同意,她表示,“如若不工作,宁可不结婚!”加上陈爰产后身体不佳,沈醉也只好将儿子交与自己一个姓苏的部下妻子代为抚养。

  1936年11月,陈爰返回福建安溪老家探亲疗养。

  黄浦江畔

  一对情侣分道扬镳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刚刚回到上海的陈爰立即加入“上海抗日救亡演剧第五队”,进行抗战宣传。

  此刻,沈醉也接到戴笠的命令,将率领一潜伏组秘密进入日本人集居的虹口区,收集日军情报。临行前,沈醉想对陈爰的生活做些安排,便打电话约陈爰去黄浦江边,一个他们谈情说爱时常去的地方。

  两人刚刚见面,陈爰的一番话令沈醉为之大吃一惊,“我们一起去延安吧!”沈醉立即表示坚决不同意,并竭力劝阻陈爰也不要去。见陈爰执意的态度,万般无奈的沈醉道出了他真实的身份。

  陈爰与沈醉虽然平时在一些观点认识上有着很大分歧,但令陈爰万万想不到是,一个曾经与自己共同生活了近三年的亲密恋人,竟然是个特务,一个迫害共产党人的刽子手。

  陈爰脸色苍白,深深地叹了口气,喃喃地说:“想不到竟是这样!”说完,扭头就走,消失在茫茫人群中。

  不久,沈醉得知陈爰已去了延安。无奈之下,只好将儿子送给那家人改做养子。多年后,沈醉将这个孩子送去读航校,1949年这个孩子随校去了台湾,从此音信全无。

  1938年夏,已任军统临澧特训班教官的沈醉,通过在武汉的《新华日报》上刊登寻人启事,经陈爰在《女子月刊》时的原同事赵清阁 (解放后任上海天马电影厂编剧)的帮助,与在延安的陈爰取得了联系。陈爰在回信中告诉沈醉,他们的订婚戒指以及所有沈醉送她的首饰均捐给了抗日团体,并表示对自己奔赴延安的行为绝不后悔。

  沈醉与陈爰的书信来往被其姐夫发现后,沈醉被迫终止与陈爰的联系,从此两人断绝交往、人各天涯。

  奔赴延安

  一生崎岖坎坷

  1937年10月,陈爰随演剧队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陈爰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莫耶(即莫邪)”,意思是做人就要像鲁迅《铸剑》书中描写的那把锋利宝剑。

  1938年4月,莫耶在延安高涨的抗日热情和根据地欣欣向上的氛围下,挥笔写下《延安颂》的歌词:“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后经郑律成为之谱曲。这首歌诞生后,饱受赞誉,多年后被列入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

  当《延安颂》在为中央首长演出时,毛泽东首先起立为之鼓掌,周恩来也曾亲自指挥过大家合唱这首歌曲。《延安颂》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大批革命青年唱着这首歌奔向延安,加入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

  1938年冬,莫耶随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奔赴晋绥抗日前线,任战斗剧团编剧。在此,莫耶编写了大量的歌剧、话剧,用文艺武器为抗战作出贡献。因此,被贺龙称之为“120师最出色的女作家”。

  1948年,莫耶与同为《战斗报》的战友、编辑科长方唯若(李克农上将的堂外甥)结婚,并很快有了一双儿女。

  1950年,莫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夫妻两人被调入《人民军队报》,丈夫方唯若任总编,莫耶任副总编。

  1955年,莫耶转业到《甘肃日报》任常务副总编。次年,莫耶又因一篇批判官僚主义的文章而受到责难,并因此在“反右”运动中被划成“右派”。

  “文革”中,莫耶被定为 “走资派、反革命分子”遭到关押。

  粉碎“四人帮”后,莫耶得到彻底平反。1979年,年过花甲的莫耶当选为甘肃省文联副主席。

  焕发出第二春的莫耶重新拿起笔杆,夜以继日地伏案创作。莫耶先后创作了《春归》《青山夕照明》等数篇小说,以及纪念彭德怀、贺龙的多篇回忆录和散文、剧本等。

  1986年5月7日,莫耶因心脏病不幸逝世,享年68岁。

  “五十年岁月倥偬为斩关猛士摇旗一曲延安颂歌今犹酣;任凭它雨骤风疾怎失却眼底霞绮直到皓首凝霜死后已。”这幅方唯若为爱妻书写的挽联,是对莫耶生平的高度概括。

  内心深处

  迟了半个世纪的道歉

  1967年,兰州军区曾派人赴北京,找沈醉调查有关莫耶的历史,此时沈醉方才得知莫耶就是当年的陈爰。沈醉的交代是:“我那时还不是军统的人员,我与莫耶也只是朋友,没有婚姻关系。”为了保护莫耶,沈醉巧妙地回应了外调人员。

  那么莫耶是否知道沈醉就是当年的“陈仓”呢?晚年的莫耶曾对好友说过,她与沈醉当年婚恋不成,除了因两人“道不同不相与谋”外,也曾受到沈醉母亲的强烈反对。由此推测,莫耶应在1960年从报刊上见到过沈醉被特赦时的照片和介绍,或者是从外调人员口中得知的。

  1947年秋,沈醉曾特地去过一次延安(因战略需要,中共中央曾于当年3月主动放弃延安),他此行唯一的目的就是想探寻一个答案:延安到底有何魅力,能导致10年前陈爰弃他而去?当然,除了宝塔山的雄伟外,最终沈醉也仅是看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就沈醉当时的信仰和追求而言,是不可能在延安找到问题答案的。

  当年,沈醉除了对陈爰隐瞒了自己真实的姓名和身份外,单就其对陈爰的情感而言,应当说是诚挚的。正如沈醉在著作中所写道:“在我内心最深处始终铭刻着她那可爱的身影,始终不得不钦佩她的人格和意志,不得不承认她是一位有胆有识的杰出女子。”

  当沈醉得知莫耶去世时,便在日记中道出了自己的心声:“40多年前的知心,一别之后竟成永诀,而未能再见一面。一想到上海分手时的情景,禁不住老泪纵横……”这是沈醉发自内心,对“陈爰”迟了半个世纪的真诚道歉。

  沈醉与莫耶这对恋人由于当年政见与信仰的不同,最终劳燕分飞。分手后的两人各自沿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前行,晚年的沈醉与莫耶都各自度过了一段幸福的生活。

  摘自《档案春秋》2017年第3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5版:好吃周刊
   第A26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A27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广告
   第A28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一段鲜为人知的沪上初恋(下)
真相推理师:嬗变
张洵澎的人生历程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2一段鲜为人知的沪上初恋(下) 2017-05-25 2 2017年05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