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6: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6月0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家成名万众生
达世奇
  ◆达世奇

  在残酷的战争中,将军率众赢得胜利,不知要死多少士兵和百姓,包括敌方的军人,但是最后成名的只有将军一人。所以中国古语说:“一将成名万骨枯”。

  文化艺术界有所不同,我称是“一家成名万众生”。梅兰芳一举成名,后辈誉称是梅派,学者甚众。虽然没有一个会像梅兰芳那样青史留名,但却养活了大量京剧从业者。一部红楼梦,让多少红学“家”以此为生养妻生子。法国印象派的诞生,画家和学生们前仆后继地学习,每年外出写生风景,诞生千万作品,成为所有美术学院的看家活计。

  从“万众生”中反思,文化艺术上的一家成名,不是靠忽悠宣传,而是要看对文化行业内的影响。“一家”的作品,有没有众生的苗子?丰子恺的画作有不少相似者,关良的京剧“儿童画”也有人模仿,赵无极的粉丝就更多了。历史见证成名创作的品质,看是否突破前人,是否让后来的同行们跟随捧场。

  有一种情况,一家成名了,许多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又有新的“家”突破上一个“家”获得了新的成功。这个成功会是在一个专业的小圈子之内,就好像科学的发明。爱因斯坦1915年发表广义相对论,将近半个多世纪之后才让中国大众了解。因此除了当地人民文化阶层不同,理解能力不同,还有地域不同造成的落差。

  有文章说一位中国画家看到梵高的一件作品,拍手叫好,但是说不出好在哪里。来了另一位画家也有同感,被画打动,但是讲不出所以然来。这就是“一家成名万众生”,引起围观,产生要研究和模仿的欲望。有的人会照葫芦画瓢,是简单顺产。有的是要抓取精华要领,想模仿其形式气质,却变成不得要领的难产。这是以学生心态在名家之下,在万众之中,没有搞清楚名家的来龙去脉与成功之道所致。

  有的艺术家的作品不能重复,是因为作品由日常生活催生,这一刻的感受不能等同下一刻。之前的生活波折已被翻过,后来的生活是新的一页,感受与认识自然不同。要去重复之前的感受,等于要重新经历过去的一切,这是不可能的。

  看梵高的画觉得好却说不出好在哪里,是画家心中有一个期望,将过去的经验综合,这些经验都是来自于对别人作品惊艳的总合,自己想要画出来,但一直不能做到。就好像自己嘴里乏味,最好来一口酸甜,还带一点辛咸,其味复杂,不能言传。后来吃到一只话梅,一击命中要害,于是对话梅无限赞羡,但是却不知道话梅的腌制原理。

  比利时画家吉兰-马格利特(1898——1967),年幼时看见母亲跳河自尽被打捞上来,脸上被一块布遮着,在幼小心灵里造成恐惧的伤痕,多年难以抹去。他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基本从这种恐惧而来,创作了不少脸被布包着的作品。我看见中国也有画家的作品用布包脸,相信不会是他们的亲人也遇上相同的悲惨遭遇吧。

  如果画家们梦想追求梵高作品那样味道,我认为他们不会像梵高那样倒霉,每日穷酸度日,后来精神病发作。梵高画面的双腿颤抖,战战兢兢,体如筛糠,面如土色,渺茫迷离,是现代的美谈,却化成一种窘困美感。这好比话梅,味道复杂已被大众认知,这是合众随流。然而有心人会尝到酸甜加咸之外,又品出一种涩味,似乎超越大众口味。究竟这涩味是怎么来的,这就要细心研究话梅的成分与泡制过程。

  研究梅兰芳的唱腔,齐白石的笔墨,吉兰·马格利特的包头布,梵高的抖脚,甚至话梅的涩味,然后争取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这都不足为奇,都是加入“万众”的队伍。他们的作品如果招致社会捧场,都可以成为生计,与大芬村画家养家糊口没有两样。

  然而有的艺术家不愿意模拟别人的这些唱腔和笔墨,包头布和抖脚,他们致力于另辟蹊径,看到名“家”成就其个性样式的内在成因:根据自我的生活处境,自我的生活感受来描绘自我的生活经历,并且深入研究独特的自我表达方式。那么结果就是:一个新的艺术诞生了。

  纵观历史,战争中的“万骨”是被之前的“一将”弄“枯”的,而艺术中的“万众”由之前的“一家”养活着,却被后来的“一家”贬值淘汰,被埋没在历史的河流中枯萎飘逝。

  生命是个过程,无论谁都将成为“万骨”,过世后留下了“名”还是被“枯”,“一家”和“一将”殊途同归。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话题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A20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A21版:金融城/基金纵横/金市汇市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24版:福彩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8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A30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3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是艺术“生活化” 还是“商业化”?
原创为何卖不过“山寨”?
一家成名万众生
新民晚报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A26一家成名万众生 2017-06-03 2 2017年06月0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