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深秋,沪太路奇石展办得较晚,天气骤然变冷,寒风瑟瑟,客人稀疏,撤展那天清早,我依然赶去觅宝。摊主“小新疆”见我如此痴迷石头,特意从一个木盒中,掏出了这组酷似蜡烛的小品石。我惊喜万分,照价满意地收下了。眼前这段似乎刚熄灭的残烛,直径大小与真烛一样,深陷的灯芯,如泪滴般的蜡油滚落下来,它是新疆的奇石组合:蜡烛为玉质细腻的白玛瑙,直径2.3厘米,高3.1厘米;灯盏(蜡烛托)为新疆泥石,盏长6厘米,宽4.5厘米,高1厘米,盏的中间还有直径3厘米圆型凹槽。
蜡烛通常为照明工具,由石蜡制成,可燃烧发出光亮。它的用途广泛,在一些活动中起着特殊的用途。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人们歌颂蜡烛是因为它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别人,直至将自己燃尽。说起蜡烛这种品质,人们就联想到敬爱的老师,为了祖国的强盛事业,选择了太阳底下最神圣而又最艰苦的职业,他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无论是数九寒天,还是三伏酷暑;无论是晴朗的白天,还是黑暗的深夜,他们辛勤操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知识化作千万颗晶莹的露珠,无私地洒向花丛……用毕生的精力,苦心培养祖国的幼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才。然而自己却一天天苍老,用自己的生命为人类献出光明,却不求一丁点的回报。
蜡烛的一生是辉煌的,从生到灭,始终为人们奉献着光明。流下的,是滚烫的汗珠;燃烧的,是稀有的生命。在感激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在黑暗中挥洒光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不正是老师一生的真实写照吗! (图片摄影:张静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