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郊野大地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6月0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陶清 练塘“最后的茭农”
程绩
  眼下正是茭白大量上市的季节,“华东茭白第一镇”练塘镇,两万多亩茭白地一片葱翠、碧绿连天,成为初夏沪郊的一大盛景。

  对于上海本地的茭农来说,这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早晨5点半下地,直到晚上天色全暗了才收工。这些茭农涉水挥刀、动作麻利,只有走近采访,才发现其中半数都已经年逾花甲。因为后继无人,他们被称为“最后的茭农”。75岁的张陶清就是练塘茭农的代表,摘了五十几年的茭白,粗粝的双手满是割伤留下的疤和茧。记者问他,“75岁了,为什么还要那么辛苦?”老张回答,“那么多茭白熟了总要有人摘,摘茭白太辛苦,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做这个。”

  早晨5点刚过,张陶清就踏着特制的“雨靴”下地了,茭农的“雨靴”超过膝盖20厘米,鞋帮的顶部各有两根带子,将它们绑在皮带上,两条腿就被包裹起来,“茭白地的水又冷又深,必须穿这个才能行,普通人穿上这个走几步就不行了,更不用说在泥泞的地里涉水。”只见张陶清用一只手拽住一根茭白的底部,手腕轻轻一转,茭白就被拔下来。一会儿功夫就拔了好几十根茭白,扎成一捆扔到了田埂上。

  茭农下地必须要“全副武装”,不仅是长靴,长袖衣服和手套更是不能少,“茭白叶子很厉害的,看,戴了袖套手还是划伤了。”

  茭农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收入每年都在增加,现在一天能挣200元到250元。练塘本地没有年轻人愿意“接班”,而正是张陶清这一辈的茭农,为练塘镇“守住了”多片万亩良田,成为古镇发展生态旅游的宝贵资源。

  本报记者 程绩 摄影报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话题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A20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A21版:金融城/基金纵横/金市汇市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24版:福彩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8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A30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3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钢笔下“复活”的奉城古城
小农人“植梦”农耕园
张陶清 练塘“最后的茭农”
宝山 罗泾展演民俗文化
松江 “95后”共话军民情
沪产樱桃 不输进口货
崇明 表彰“瀛洲好乡贤”
农用无人机服务平台启用
嘉定 钱氏家训展开幕
全面开展职业健康体检
新民晚报郊野大地A07张陶清 练塘“最后的茭农” 2017-06-03 2 2017年06月0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