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海本地的茭农来说,这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早晨5点半下地,直到晚上天色全暗了才收工。这些茭农涉水挥刀、动作麻利,只有走近采访,才发现其中半数都已经年逾花甲。因为后继无人,他们被称为“最后的茭农”。75岁的张陶清就是练塘茭农的代表,摘了五十几年的茭白,粗粝的双手满是割伤留下的疤和茧。记者问他,“75岁了,为什么还要那么辛苦?”老张回答,“那么多茭白熟了总要有人摘,摘茭白太辛苦,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做这个。”
早晨5点刚过,张陶清就踏着特制的“雨靴”下地了,茭农的“雨靴”超过膝盖20厘米,鞋帮的顶部各有两根带子,将它们绑在皮带上,两条腿就被包裹起来,“茭白地的水又冷又深,必须穿这个才能行,普通人穿上这个走几步就不行了,更不用说在泥泞的地里涉水。”只见张陶清用一只手拽住一根茭白的底部,手腕轻轻一转,茭白就被拔下来。一会儿功夫就拔了好几十根茭白,扎成一捆扔到了田埂上。
茭农下地必须要“全副武装”,不仅是长靴,长袖衣服和手套更是不能少,“茭白叶子很厉害的,看,戴了袖套手还是划伤了。”
茭农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收入每年都在增加,现在一天能挣200元到250元。练塘本地没有年轻人愿意“接班”,而正是张陶清这一辈的茭农,为练塘镇“守住了”多片万亩良田,成为古镇发展生态旅游的宝贵资源。
本报记者 程绩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