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和袁雪芬共事
张洵澎从小跟随大人看着袁老师的《双看相》《相思树》长大,当年痴迷得不行,借用一个今天非常流行的词,张洵澎也算是半个“袁粉”。刚进戏校那会儿,袁雪芬还曾经给他们这群小学员做过报告,讲新旧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都给年幼的张洵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她也曾经暗暗下过决心,要做一个像袁副院长一样,艺术与人品都无可挑剔的艺术家。
这次有机会和袁雪芬做同事,何况是那样一个特殊年代。袁老师的一次邀请,让几乎已经彻底对艺术失望,打算整理身心,回家一心相夫教子的张洵澎又一次心动了。很快,张洵澎就幸运地成为第一个正式加盟上海越剧院学馆任教的外来老师。
其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后期,越剧院不仅缺少师资,也没有生源。第一批学生,是袁雪芬、傅全香、徐玉兰等亲自去上海周边的区、县挑来的孩子。张洵澎也跟着一起去,看着年过半百的老师们一心为了越剧事业,一脚雨水、一脚烂泥地跑遍了上海的十个郊县和市中心,张洵澎没法不感动。外出招生时,条件之艰苦出乎人们的想象。当年的交通不比今日,虽然是郊县,也来不及当天回到上海市区,老师们一般都会住在当地村上的小学宿舍里。每次招生,袁雪芬基本上都要亲自出马,她很喜欢张洵澎,也很重视这个从昆曲界挖来的好老师。晚上睡觉,总是张洵澎和袁雪芬睡上下铺,袁雪芬睡下铺,张洵澎年轻,就睡上面。晚上熄了灯,两人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人生、聊艺术。有时候,一群招生的老师一同吃饭,袁雪芬总是会偷偷地先把饭钱都付掉。回去后大家领到差旅费,想要把钱还给袁雪芬,她总是淡淡地推开,说一句:“你们见外了。”渐渐地,张洵澎心中对于袁雪芬的那一丝惧怕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亲切、是敬重,也有那么一份理解和同情。敏感的张洵澎感受到了这个外人看来无坚不摧的“铁娘子”,也有感到累的时候,感受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张洵澎觉得自己很渺小,但是,她很想为这位敬重的袁老师,做点什么。
“春耕秋收”,经过这些艺术家的辛勤奔波,越剧院学馆终于招来了一批年轻的孩子,这批学生中,有今天活跃在越剧舞台上的“越剧王子”赵志刚,有著名的傅派花旦陈颖、陆派小生许杰等等。刚进学馆的时候,都是才十岁出头的年纪。看着孩子们的眼睛,张洵澎仿佛看到了很多年前的自己。可是,上世纪70年代,毕竟不是张洵澎踏入戏校的那个年代。从孩子们纯真的脸上,张洵澎似乎读出了一丝惶恐和不安。学馆的条件也远不如戏校,虽然越剧院上下都已经竭尽所能地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无论是硬件还是师资,因为那众所周知的原因,无法尽如人意。老艺术家们都靠边站了,浑身的劲使不上,可孩子们却是学戏的黄金年龄,这么一两年,转瞬即逝,错过了,就追不回来了。袁雪芬她们心急如焚,望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睛,看着老艺术家焦灼的眼神。张洵澎才知道,这次回来——担子不轻。和学生们相处多了,她打心眼里喜欢这些可爱的孩子,恨不得把一身本领都教给他们。“知道自己做了老师,才体会到当年周校长、方老师、朱老师他们的心情。那时候只顾顽皮,不懂得老师的心,这个时候才懂得了。”张洵澎渐渐地体会到了“老师”这两个字的分量。
1976年,“四人帮”垮台。虽然袁雪芬一开始尚不能回到工作岗位上,但越剧院,乃至整个戏曲界的气氛却已经松动了起来。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传统戏终于被允许再次登上舞台了。得到消息,袁雪芬第一时间找到了张洵澎,她兴奋地对张洵澎说:“洵澎,快点给学生们教传统戏的基本功。”
张洵澎也被这个消息激动着,虽然之前经历了种种波折,张洵澎甚至也暗自发誓,再也不唱戏了。但流淌在血液里的那份对昆曲的情,总是在乐声响起的那一刹那,拨动着张洵澎的心弦。如今,心中的那个“梦”又回来了。在越剧院简陋狭小的排练厅里,张洵澎看到的是《牡丹亭》里的杜丽娘,《玉簪记》里的陈妙常。丽娘“寻梦”,张洵澎几乎很难分辨,这一刻究竟是她在梦中,还是她就是梦里的那个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