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6: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6月1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不被“创新”所毁
何一民
■ 张桂铭《纸上交响》
  ◆何一民

  中国画是讲究文脉的,所谓“文脉”,应该是文化艺术发展的脉络,有传承前贤、光辉当代、后启来人之意。一个画家既要接续历史,又要开创革新,可谓艰难曲折。西方的艺术史似乎并不太在意传承沿袭,更重视创新变革。而画家张桂铭则既有古意的传承,更有当今的创新。

  首先,他的绘画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出来的,这归结于他有深厚的传统书法根底和绘画根底。一般而言,中国画的表现特征还是需要线条和笔墨的,线条作为中国画的骨体与载体,笔墨则为中国画的筋脉血肉,而精神和气韵更是中国画的命脉和灵魂,缺其一二,虽可勉强称其为国画,但毕竟已为变异的画种,其他民族也可为之。张桂铭先生的中国画即使变革大胆新颖,有“颠覆性”的创造,但画面中并未缺乏这三者,尤其是他的线条,一看就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姿意挥洒而不失浓淡干枯的书写,画面构成无拘无束却又游刃有余,这和他深厚的传统书法绘画基础有关。尽管世界上不同的画种也有线条或者笔墨,但独有中国人驾驭线条和笔墨的能力还是第一流的。即如米罗、康定斯基等以“点、线、面”闻名于世的西方大师也玩不出中国线条的情趣,这是中国人独特的文脉和优秀的传承决定的。

  其次,张桂铭先生的创新在当代画家中属于最大胆、最有个性,最具有“脱胎换骨”般的超越。他把传统的中国画折解、重组、还原,色彩的浓烈又不失中国画传统线条的支撑,在抽象与具象中荡漾,在刻意与随意中驰骋,即使是了了几笔的鱼、鸭、小鸟都有八大、白石老人的意趣,假如没有非凡的功力与天赋是难以达到的。陈佩秋先生认为张桂铭的画:万变不离其宗,其本质还是中国的。潘公凯先生则称其:现代其外,传统其中。

  张桂铭先生认为:似与不似是中国画最核心的造型观念,中国画应该与西方画拉开一些距离。但他也不排斥完全没有形体的纯抽象艺术。他还多次谈起绘画艺术还是需要“真善美”,任何艺术必须有真实的情感抒发,悲天悯人的普世情怀和视觉上的愉悦审美,尽管他也理解当代艺术的“叛逆”和“无法无天”。

  一部艺术史,狭义来说,一部美术史,就是一部不断优胜劣汰的历史。何为优?何为劣?李小山老师在分析当代中国艺术时说:“他们创造了自己在当代艺术史上的独特性,缺少他们,便给书写中国当代艺术史带来严重的缺失,据此说法,可以推断出一个规律,即使那些发生在我们眼前的艺术现象,亦可以从新颖,独特和独创这种高度来判断某些艺术家及作品的价值。”“那些在以往艺术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新图式、新材料、新手法之类的作品,里面一定会出现未来的卓越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一定会进艺术史。”对于浅薄的艺术家,东搬西抄的拼凑,或用中国画的手法来画西画,或用西画的材料来摹古,或靠某些工艺制作手法来所谓“创新”,往往只能红极一时。张桂铭先生说过:“创新会造就一个画家,也会毁掉一个画家。”我们往往在对西方艺术大师的惊人创造力赞叹不己的时候,却忽略了本土艺术家的非凡创造力。对于那些空洞无物,离题千里,吹捧有加或言不由衷的艺术评论来说,时间往往是最好的裁判。

  对于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来说,一生能创造一种个人的图式已属不易,张桂铭先生他把中国绘画中的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抽象与具象、写实性与装饰性、以及民间艺术的结合上,独创了自己的图式。看过张先生的一副彩荷“纸上交响”,大红大绿,大黄大蓝,辅之以基本的中国画线条和墨色,使画面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响亮的、跳跃的、欢快的图像犹如正在演奏的交响音乐,而他既是一个高明的演奏者,又是一个一流的指挥家。不管怎么变,他始终稳准地把握住了中国艺术的“文脉”,也就避免了被“创新”毁掉的危险。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郊野大地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跨界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金融城/基金纵横/金市汇市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4版:福彩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8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特刊
   第A30版:专版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3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艺术不是逃避红尘的隐士
如何不被“创新”所毁
广告
新民晚报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A26如何不被“创新”所毁 2017-06-10 2 2017年06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