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高考考生魏祥难能可贵,自幼残疾但考出高分,有望被清华大学录取,成就了一段青春励志佳话。由于需要亲人照料,魏祥日前给清华大学写了一封信,讲述自己的艰难人生,希望学校“能够给我们母子俩帮助解决一间陋室,仅供我娘儿俩栖身而已,我将万分感谢”。
父亲早亡,身患残疾,母子相依,且长年来需要母亲背着上学,生活的磨难没有击倒这个家庭、这对母子、这个青年。他们反倒在人生的悬崖开出绚烂的花朵,以不屈的坚守和优秀的学业震撼了社会。仅此,已足以鼓励那些高考失利或正在学业路上踟蹰的学子,也足以提振社会上正在打拼的人们的信心。
但故事还没完。清华大学很快就给出回信《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向这名考生和他的家庭致敬。清华大学相关部门表示,已为魏祥母子准备好宿舍,就读期间住宿费全免。清华大学的校领导纷纷对此事加以关注,学校以及校友还主动提出了一系列其他的帮助。这温情互动的一幕,在紧张热烈的高考招生间歇,为人们送去一丝清凉。
一般来讲,大学对学生宿舍的管理比较严格。为母子提供单独宿舍,学校的管理设施很难有这种储备,制度上未必有这种预留。但清华大学的回复很爽快,很温馨。这一幕,与不久前一些地方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中发生的,“世界史不是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类不是中国语言文学”的荒谬僵死相比,总算让舆论找回了一丝慰藉。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学校面对类似情况都要像清华一样,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保护人才、鼓励人才,是政府、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应该努力去做的。
近年来,大学招生竞争日趋激烈。往年,看得比较多的是如何争夺状元,如何比拼入学奖学金的丰盛。但老实说,这些都不是大学精神的表征,人文情怀才是。就像清华大学的回信中所说:无论是生活困顿,抑或身体抱恙,都会有“爱”与“情”相伴。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相信,这一份人文情怀,这一份对学生柔软细腻的守卫,所产生的效应,远远超过恶性的“砸金”比赛,是大学招生最好的招牌之一。
又到高考录取季。那些贫困地区的考生,那些陷溺困境的考生家庭,总是格外牵动社会的心。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助学体系,很多学校从经费划拨、社会捐助来讲,也越来越充沛。社会慈善组织不断丰富,多层次全方位资助局面初步形成。特别是互联网慈善事业发展更加迅猛,为困顿者提供便捷帮助。唯愿能不断弥补制度瑕疵、弘扬人文关怀,特别是大学更加细致地做好帮助困难学生这件事,协助莘莘学子走好关键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