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娃拍了人生第二张“毕业照”——她完成了早教中心又一学期的亲子课程,顺利“毕业”了。照片上的娃一脸严肃,更确切地说,所有的娃都是一脸严肃。反倒是家长,个个笑嘻嘻,有的双手比“V”,有的竖起大拇指。
对于只有两岁的孩子来说,仪式感这种东西,太难理解了。那么,若是五六岁的孩子呢?
最近好几个朋友在社交媒体上发了孩子的幼儿园毕业照。幼儿园毕业季的一整套“流程”,其复杂程度已经可以比肩大学毕业了。
朋友A的女儿,穿戴得像个小博士,站在舞台上从老师手中接过毕业纪念册,还在幼儿园艺术节的舞台上表演了舞蹈;朋友B的女儿所在班级,觉得学校拍的毕业照太简单,于是自己组织加拍了小清新风格的毕业照,为此还购买了统一的服装;朋友C的女儿,除了有唱唱跳跳的毕业演出外,还有家长自发组织的毕业聚餐和毕业旅行……
以上这些,都是常规套路,要知道拍毕业艺术照、聚餐和旅行,一旦追求起档次,那花出去的钱可就不止几十上百了。
有媒体对这一现象发声,担心五花八门的毕业活动和毕业消费,会形成攀比之风,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大排场”的习惯,归根结底是家长的虚荣心作祟。
我倒觉得,这些媒体有点“危言耸听”了。
首先,出现高消费的大部分是私立幼儿园,几乎没有公办园会“瞎来来”。即便像朋友C那样自发组织了活动,家长们也都很克制,自愿报名,吃饭人均不超过150元,旅行所住的酒店也只有400元一晚。C笑言,与各种培训机构的学费相比,这几百块的聚餐旅游,算什么钱?
其次,现在这一批孩子的父母之所以重视“仪式感”,其中的确有补偿心态的成分,自己当年失落的东西,自己的孩子不能丢。失落的是什么?并非是物质,而是情感。年少时纯真的友情,在毕业时轻易就散了,现在想来,可惜。
我想,家长们通过这一系列“折腾”,只想在孩子的心中打上一个深深的烙印。毕业典礼上的那些拥抱与眼泪、不舍与感动,多年后再记起,应该会化作唇边的一缕微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