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7年06月29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幼儿园毕业
徐轶汝
  徐轶汝

  上周,娃拍了人生第二张“毕业照”——她完成了早教中心又一学期的亲子课程,顺利“毕业”了。照片上的娃一脸严肃,更确切地说,所有的娃都是一脸严肃。反倒是家长,个个笑嘻嘻,有的双手比“V”,有的竖起大拇指。

  对于只有两岁的孩子来说,仪式感这种东西,太难理解了。那么,若是五六岁的孩子呢?

  最近好几个朋友在社交媒体上发了孩子的幼儿园毕业照。幼儿园毕业季的一整套“流程”,其复杂程度已经可以比肩大学毕业了。

  朋友A的女儿,穿戴得像个小博士,站在舞台上从老师手中接过毕业纪念册,还在幼儿园艺术节的舞台上表演了舞蹈;朋友B的女儿所在班级,觉得学校拍的毕业照太简单,于是自己组织加拍了小清新风格的毕业照,为此还购买了统一的服装;朋友C的女儿,除了有唱唱跳跳的毕业演出外,还有家长自发组织的毕业聚餐和毕业旅行……

  以上这些,都是常规套路,要知道拍毕业艺术照、聚餐和旅行,一旦追求起档次,那花出去的钱可就不止几十上百了。

  有媒体对这一现象发声,担心五花八门的毕业活动和毕业消费,会形成攀比之风,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大排场”的习惯,归根结底是家长的虚荣心作祟。

  我倒觉得,这些媒体有点“危言耸听”了。

  首先,出现高消费的大部分是私立幼儿园,几乎没有公办园会“瞎来来”。即便像朋友C那样自发组织了活动,家长们也都很克制,自愿报名,吃饭人均不超过150元,旅行所住的酒店也只有400元一晚。C笑言,与各种培训机构的学费相比,这几百块的聚餐旅游,算什么钱?

  其次,现在这一批孩子的父母之所以重视“仪式感”,其中的确有补偿心态的成分,自己当年失落的东西,自己的孩子不能丢。失落的是什么?并非是物质,而是情感。年少时纯真的友情,在毕业时轻易就散了,现在想来,可惜。

  我想,家长们通过这一系列“折腾”,只想在孩子的心中打上一个深深的烙印。毕业典礼上的那些拥抱与眼泪、不舍与感动,多年后再记起,应该会化作唇边的一缕微笑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邻声/上海新闻
   第A11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社会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公告
   第A17版:公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阅读/连载
   第A27版:市场之窗/资讯·广告
   第A28版:好吃周刊
   第A29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A30版:美食大观·广告/好吃周刊
   第A31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32版:医技/新民健康
人文关怀也是大学的招牌
可怜与可恨
幼儿园毕业
您可不要做这样的“驴友”
广告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幼儿园毕业 2017-06-29 2 2017年06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