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定位
南京西路上的这座楼宇一直是上海的文化地标,它始建于1933年,建筑风格属于英国古典主义兼有折衷主义倾向,褐色面砖与石块交砌而成的钟楼在上海市民心目中再熟悉不过:这里,先后入驻过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美术馆。
两馆合一的功能定位,全面梳理上海历史脉络和革命史迹,精心策划展陈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充分运用先进科技,恰当有效地表达效果。
在展馆总体布局中,革命历史的展陈既是相对独立、突出展示,又要和其他展陈脉络相通、相辅相成,既体现上海城市变迁和革命历史的合一性,又彰显上海作为革命圣地的重要地位。
保护使用
面对一幢80多年历史的保护建筑,保护与现代化改造,从来都是一对难解的矛盾,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岚在之前接受新民晚报采访时坦言,文物保护是第一位的,矛盾则需要用智慧解决。张岚透露:“东楼从一楼到四楼都设置了自动扶梯以及残疾人通道,东楼有许多台阶现在都改为坡道。在改建过程中,我们遵循一个原则:凡是曾经经过改建的,尽可能按照现代博物馆功能进行再改造;凡是老建筑内的最初痕迹,都予以保留。比如楼中的许多藻井原来被封顶,现在都打开,露出原有的图案。许多公众服务设施为观众打造舒适的参观体验。”
目前博物馆基本陈列确定以古代上海和近现代上海两大部分,将精选近1000件文物进行展陈。
进入展厅之后,观众将首先看到一个长度为六七分钟的影像资料片,闪回上海6000年的历史,在大厅通道里还有一个互动项目,了解上海人口疆域的变迁,行政区划的变迁。
尾厅以影像反映1949年以来上海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老照片和影像资料的结合,追溯1949年之后到改革开放上海的变化,称之为历史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