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8月1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奥林匹克
曹 刚
  曹 刚

  “奥林匹克”一词,源自古代奥运会,如今出现在许多领域,用来形容最高级别竞赛。比如,中小学家长最熟悉的“奥数”。

  最近,又一个“奥家军”横空出世——被誉为“技能奥林匹克”的世界技能大赛,今年10月将在阿联酋阿布扎比迎来第44届赛事。52名中国选手入围,90%来自职校技校,包括学生34人、教师13人。6名上海选手的参赛项目为:车身修理、印刷媒体技术、网站设计与开发、花艺、货运代理以及餐厅服务。

  原来,除了体育练级和数学刷题,精通一门技术,当个出色的修车工、插花师和服务员,也可以登上“奥林匹克”最高领奖台,为国争光。

  体育、数学、技能,三项赛事都戴着“奥林匹克”的帽子,在一些中小学家长的眼中却截然不同。

  仰视奥运——他们羡慕叱咤风云的奥运健儿,有时幻想自家孩子能和他们一样,但通常只是想想而已,因为门槛太高。

  平视奥数——他们听说大家都在学,不管孩子喜不喜欢,纷纷报班。众所周知,备战奥运的专项训练,和健身跑可不一样,不是人人适合。奥数的本质亦然,属于小众,主要为选拔数学人才。

  不知何时却走了样:奥数课堂铺天盖地,教超纲内容,教应试套路。说白了,既不为操练思维,也不想争金夺银,就为了小升初,因为奥数能力是进名校的关键敲门砖。可是,业余球员非要按照国家队的强度难度训练,结果往往身心俱疲。

  俯视“奥技”——他们佩服那些披金戴银的佼佼者,但不愿让自家孩子效仿。子女读本科、当白领,是许多家长的底线。他们觉得,就算技术再好,也只是工人和服务员,不值得追求,更不是孩子理想的未来。

  事实上,高技术蓝领日益稀缺,核心竞争力和收入早已超过多数白领,却还未得到相匹配的社会地位。真希望,“奥技”也能尽快享受和奥数相当的待遇;“奥技”冠军得到更多关注,被更多孩子认识、崇拜、模仿,并收获更多家长平视乃至仰视的目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军界瞭望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警惕早教泡泡背后“烧钱式教育”
奥林匹克
“流动的博物馆”更有文化价值
激发“网络文学+”的创新活力
“代发”诱惑
APP过度索权是发展短视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奥林匹克 2017-08-14 2 2017年08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