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施忠明介绍说,立足本校实际,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学校提出了“气正爱满,人人出彩”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全力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数学课上,老师拿出一个神秘的袋子,让同学们一个个上来掏积木,看看谁拿到的是蓝色,谁拿到的是红色。几次下来,同学们纳闷了——明明六块积木五蓝一红,可是为什么红色那块老是和大家躲猫猫?趁着大家萌发好奇心,老师顺理成章引出了概率问题,学生们则听得全神贯注。
这是来自宝钢新世纪学校《魔“数”世界》的一幕。“它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生动有趣,宛如一场魔术表演,使数学变得不再可怕与神秘。”六(1)班的潘玉婷说。“有声英语”“非常有戏”等校本课程逐渐成型,让孩子们在掌握学习能力的同时,更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运动场上同样魔力十足。数学老师带着男孩们在篮球场上厮杀,物理老师带着女孩们在足球场上拼搏,而执掌女篮“帅印”的则是生物老师……原来,随着生源增长,学校原有的9名专职体育老师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校方灵机一动——学校不少学科教师都有体育特长,何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孩子们创设更多兴趣课堂?于是,老师们开始了“跨界”尝试,收效显著。除了学会了运动技能,孩子们感叹,平日里看到的都是老师安静的一面,在一起挥洒汗水时,感情更深厚了,而良好的师生互动,也让学科课堂变得更加活跃。
除此之外,足球、篮球、跆拳道、击剑、花样跳绳、戏剧、航模、中国象棋、机器人等琳琅满目的社团,可供同学们自由选择。七(1)班的史轶凡参加了学校开设的击剑社,并曾赢得奖杯。繁忙的击剑训练并未影响她的学习,她将学习和击剑一样看作是一种竞争,并将比赛时的战斗状态用在了学习上。她说:“比赛时需要注意对方的剑刺向何处,我要快速做出判断,挡住并刺回;学习需要多动脑子,多做些题和积累,日积月累后定会有收获。”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记者 魏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