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娃5岁时,还是宅男一个,除了手捧电子产品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做什么事情都缺乏专注力,简直逍遥子一个。咋办?同事出了个好主意,去学围棋,既可以提高专注力,还能开拓思维。一琢磨有理,我这个棋盲老爸就屁颠屁颠带着中班娃学围棋去了。
围棋学校启蒙班的老师虽是个年轻女孩,但震得住一帮自主意识很强的棋童,家娃因此对学棋似乎也没太大反对意见。只是两个月学下来,娃在启蒙班里成了“老书(输)记”,每回测试都勇当垫底。虽说我一开始抱着挫折教育的心态不予置评,但孩儿娘已在嘀咕娃是不是学棋的料,小儿也开始因为怕输抵触下棋。这时其他棋童的陪学爸妈给我们提了个醒:听老师上课只是学棋的一小部分,关键是要靠家长监督回家每天练习。初到启蒙班的幼儿,一般把围棋当作玩积木拼图之类的游戏,并不太放在心上。如果家长又把教学机构当托儿所,对学习进度不闻不问,回家也不陪伴练习,那孩子永远摸不到围棋的门道。
恍然大悟,娃学棋老输原来是家长不上心的罪过,于是认认真真捧起娃的教材自学。毕竟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纸上得来终觉浅,初期和娃对弈中我落下风的居多,但两人都积累了实战经验。没想到,在我身上尝到胜利滋味的小儿,开始对输赢看得很重。在其早期基本全输阶段,每次测试出来都是云淡风轻地说吃了几个鸭蛋,到了输多赢少的渐进阶段,反而汇报战绩时涕泪交加。这关怎过?吃“加餐”呗。爷儿俩在网上对弈平台注册了账号,一有空就上去练手,因为多练,不到一个月就让小儿在启蒙班上成了“山大王”。
为了维持自家“大王”的优势,我这个陪太子读书的老爸也不容易。自己要比儿子学得好,才能在学棋这件事上有发言权,不让小子轻看我。毕竟小孩子理解能力有限,我还得把专业词汇转换为他能理解的故事和用语,让他在布局和收官上尽量减少年纪低幼的劣势。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陪孩子练棋、复盘,并在其容易出错的地方多作讲解。半夜里还得偷偷上网向其他棋友学几招,并找到一些和娃棋力相当的棋童,让他们多对练,让小儿学会从局部失利走向全盘复苏。
江湖那么大,“山大王”也不好当。在网上对弈平台上,家娃的级数上升得很快,碰到的对手也越来越强,有时会被虐得失声痛哭。若我在场,先是以暗示性的语言提示风险,让小儿懂得自救为先。如果碰到个不依不饶的强手,则老爸也赤膊上阵全力施救,两个臭皮匠一合计,有时也能抢回些地盘。当然,父子联手也会失利,那只能作安慰性总结: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没必要总和别人比,自己和自己比,不断进步就可以了。这盘棋娃虽然输了,但爸爸给你打95分!
学棋半年多,孩子的进步飞快,对学棋兴致很浓,我也和他分享了成长的乐趣。家娃开始学会静下心来思考,不会着急去落子、吃子。他也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每天数小时的练棋,就很容易被别人超越。
随着小孩走入围棋的世界,新的烦恼随之而生,面临升学压力的家娃能不能每天投入大量时间去练习,在高难阶段我能否胜任孩子的最佳弈友?围棋的最大快乐,来自于竭尽全力之后战胜对手所带来的成就感。但棋如人生,人生没有永远的赢家。什么时候我家小儿要使用“弃子”战术?我希望这个最终的决定由他慎重选择,成为他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人生历程中不会追悔的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