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林 55岁,法国籍,服务公共交通领域近30年,曾参与开通运营法国和韩国多条全自动驾驶地铁线路和有轨电车。2014年,上海申凯公共交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成立,由申通地铁集团旗下的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和法国凯奥雷斯集团合资组建,马思林来沪担任总经理,筹备地铁浦江线和浦东国际机场捷运线的运营管理。
在轨交1号线汉中路站旁的地铁恒通大厦9楼,55岁的法国人马思林有自己的办公室,面积不大,但有两面大大的飘窗。有时候忙累了,他会转头望向窗外,东方明珠和上海中心清晰可见,东方大都市的迷人气息,扑面而来。
在上海常住3年多,轨道交通既是他的工作重点,也是他平时出行常用的公共交通工具。“上海的轨交网络相当发达,从这里到那些摩天大楼,坐地铁只要20分钟。”他指了指远方,微笑着说,“出办公室,先上1号线,坐两站到人民广场,换乘2号线,再坐两站到陆家嘴,你就能看到最繁华最漂亮的上海。”
“上海永远是醒着的”
除了家与公司,马思林在上海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外滩。“每次有朋友来,第一站都会带他们去外滩。黄浦江两岸的美景,让许多朋友第一眼就看呆了。”他做了一个表示“惊艳”的夸张表情,接着说,“除了欣赏风景,我也爱观察外滩熙熙攘攘的游人,更近距离地感受城市细节。”
2008年,他第一次到上海,身份是游客,也去了外滩。“浦西传统建筑和浦东现代高楼交相辉映,太美了。不过,记得那时最高的楼不是上海中心。”马思林没记错,他走后不久,上海中心主楼桩基才开工,上海的高度日新月异。
时隔六年,他重返上海,以申凯公司总经理的身份,融入这座城市。此时,上海中心接近结构封顶,632米的最高点刷新申城天际线新高度。
马思林觉得,上海就像一座“不夜城”,人们充满活力、不知疲倦地努力工作。“上海永远是醒着的,街上的行人一直在不停地向前奔跑。”他讲一口流利英语,来沪3年多,中文水平进步不大,只能说“一点点”,告诉司机“左拐、右拐、一直走”。他最近忙于浦江线和浦东国际机场捷运线的运营筹备,经常在办公室和建设工地间奔波,没时间请语言老师。“我太太的中文讲得比我好多了,她的老师是保姆阿姨,她们经常聊天。”
“动静皆宜乐在其中”
“上海的工作效率特别高,是打拼事业的好地方;它的可爱之处还在于,不只适合工作,也能享受生活。”马思林解释说,外籍商务人士容易适应上海的快节奏,而随行的另一半,在陌生城市充不充实,决定了家庭的幸福感。“如果她天天无聊地在家等我下班,我工作也不安心。上海恰恰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她非常喜欢。”马太太常去看展览、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逛各大商圈、尝各地美食,“感觉她有时候比我还忙”。
马思林爱好美食,喜欢吃川菜和北京烤鸭,在上海最爱桂花糖藕和浓油赤酱的红烧肉。来自浪漫国度的他,闲暇时还喜欢在城市四处探索。他会沿着乌鲁木齐路散步,从五原路、复兴路走到桃江路、衡山路。街道两旁梧桐茂密,欧式建筑似曾相识,点点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某一刻仿佛带他回到了法国北部的家乡。他爱钻进老式里弄,探访小巷风情,了解寻常人家的生活。“尽管在弄堂里语言不通,但陌生的上海市民很友好,总是向我投来善意的微笑。”马思林补充说,近几年,身边大胆开口说英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我朋友在街头迷路时,会有人主动站出来提供帮助。”
马思林高大魁梧,一头银发,思考问题时,嘴角也挂着淡淡的笑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一些。他去过北京、武汉、成都、苏州和三亚等国内城市,觉得上海最特别,“很国际化,工作高效,又适合生活。动静皆宜,乐在其中。”
“想参与更多第一次”
马思林还喜欢苏州,江南园林的精致和历史感让他百读不厌。水乡古镇朱家角也很对他胃口。“过几个月,我打算再去一次,坐地铁去。”
今年底,17号线计划开通试运营,朱家角是其中一站。同期开通的浦江线,将由申凯公司运营管理,正是马思林近几年的工作重点。“这将是上海第一条APM线(Automated People Mover System,旅客自动输送系统,采用全自动驾驶),我很高兴能参与这项‘第一’。”
对马思林来说,这并不是第一次,他曾在法国韩国参与开通运营三条全自动驾驶地铁线路。“有人担心安全问题,我很有信心。”他胸有成竹地说,“等大家体验后,顾虑会一扫而空。”
今年9月初,申凯公司中标浦东国际机场捷运系统委托运营项目,马思林又将参与一项上海“第一”——全市第一个机场捷运系统,连接现有两座航站楼与未来两座卫星楼。
拥有多年有轨电车运营管理经验的马思林去年还参加了松江现代有轨电车项目建设咨询,他说,“希望有机会参与更多上海的‘第一次’。” 本报记者 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