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从今天起,本报将向读者一一呈现行进中的“双一流”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上海的高校将如何向“双一流”迈进、“双一流”建设又将在本市及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等。
“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出炉已整整20天。原来的“211工程高校”和“985工程高校”是不是就此推倒重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新的“双一流”又会为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素质人才培养带来什么连锁反应呢?随着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进入实施操作阶段,这样的问题也渐渐清晰起来。
新的时代新的起点
目前,教育部已就策动“双一流”建设实施推进的基本原则作出了说明,即稳中求进,从建设基础出发,平稳开局,平稳过渡,不搞推倒重来,而是要继承创新,充分考虑“211工程”“985工程”等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基础,继承好已有建设成效,同时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对此,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211”“985”工程的建设,为现在建设“双一流”建设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但它又是一个新的起点。这首先是历史时代的不同,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前几十年,我们主要解决高等教育的规模数量和质量提升问题,而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强国的新时代,用原来的目标、原来的思维方法和原来的政策措施,已经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了,所以才有了“双一流”建设这样一个重大的战略性新决定。
明确概念明确目标
不过,对“双一流”的概念,无论教育界还是坊间,在一定范围里仍存在一些误区。因为“双一流”指的不是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或者说世界一流学科了,而是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换句话说,“双一流”是目标,而非已有结果。袁振国教授说,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成就,总体上要能够在排在世界200位之前的水平。一流学科的建设主要是指在全世界的学科领域里,其学术水平和科研成就排名能够在千分之一之前或千分之五之前。“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大学,但学科的布局要着眼整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方方面面。事实上,在相当一部分高水平大学里,有着相对完整的学科布局,但也不是所有学科都是一流的。而有些综合实力可能不是最强的高校,却在某些学科上又有着历史传统和特殊成就。因此,在‘双一流’建设中,也希望通过一流学科的建设来带动其他学科的建设。”他说。
“好大学”“好学科”增多
“从本次公布的双一流高校和学科来看,增加了不少新面孔,而且一流学科的建设推进,也将促使大学往特色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可以期待,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的稳步推进,中国的‘好大学’和‘好学科’会越来越多,将来高中毕业生可选择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宽广。”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郑方贤认为,恢复高考40年来,我国的高等院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700多所发展到现在的近3000所。这不仅满足了每年近千万高中毕业生的升学需求,还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要承认,我国高校与世界上的一流大学还有很大的距离。
郑方贤说:“高校是人才汇聚之地,也是思想和创新发源地,其发展的重要保障就是经费,当然还有制度、环境等。经过数十年来持续不断的重点建设,部分高校的办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每年考生对“985”院校和“211”院校的踊跃报考就说明了这一点。而这样的报考集聚效应,也会体现在未来的‘双一流’高校上。”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