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进入由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和上海市青年宫举办的书法班学习,有幸聆听过沈尹默先生作的书法讲座。曾记得,演讲开始前,有位体格魁伟的中年学者虔诚地扶持着沈老走上讲台,台下纷纷议论,他就是胡问遂先生,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先生。
沈老演讲结束后,现场有多位书法家和学生作示范书写。我清楚地记得,先生用带绍兴口音的国语对围得水泄不通的观摹者说:先由某某同学书写,再由我来作解析好吗?大家鼓掌表示欢迎。桌上横放着宣纸,遵循程式文字应由右向左排列。但奇怪的是这位同学却由左向右写了“境止无学”四个大字。先生面带微笑,慢条斯理地说:“在这个场合写‘学无止境’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总体看其毛笔字是下过功夫的,但从书法角度衡量,则尚有差距。书写时腕肘未能悬空,笔力受碍,且因衣袖会拖蹭前字墨迹,所以只好反向着写,不可取,此其一;落笔重,未调锋,笔心不在笔画中行,此为二;执笔僵持,平铺而过,不谙提按,缺乏意韵,此其三……凡此种种,都是没有掌握正确方法的缘果。”接着先生亲自作了示范,一边写还一边讲解着执笔运笔的方法和要点。先生的精微讲解和醇厚书风使我如痴如醉,原来毛笔字还有这么多的讲究,由此更加强了我对书法的兴趣。
后来经王壮弘先生引荐,终于如愿允列绛帐。问遂先生平和敦厚,谦逊诚笃,几十年来唯扬他人之长而从不自炫其能。先生把千古不传的用笔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青年学子深受其益,使传统瑰宝一灯长续。先生注重书艺笔法的教授,更关注学生品格学养的提高。告诫我们书法是小道,人学文化是大道,要诚以待人,严以律己;笔法技巧重要,更要紧的是传统文化的自身修养,不能做空头“书法家”,更不要做空头“理论家”。
先生强调学习书法的目的要摆正,不是争当 “书法家”,更不是获取名利的工具。艺术的意义在于非功利的精神价值追求,所以学习书法是修身养性的功课之一,是中国传统人文“礼、乐”教育的重要内涵。
先生说:古语“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还得有个前提,就是书风要正,“心正则笔正”、“本立而道生”,心不正,则恣行乖戾四维不张。“书为心画”“字如其人”“相由心生”,没有自心的真善美,即使持巅峰状态的技巧,也是写不出堂堂正正的书法的。
授课间先生反复举例教育我们,王羲之《告誓文》之骨鲠;虞世南是“当代名臣,人伦准的”,太宗赞他“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酷爱书法的皇帝,最看重虞的是“德行”,“书翰”才列末位呀! 颜真卿的忠贞悌义淋漓尽致地呈现在《祭侄文稿》之中;柳公权面对穆宗直谏“心正则笔正”等。先生告诉我们,中国文人是由重人品进而尚书法的。苏东坡说:“古人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傅山更有“薄其人遂恶其书”的名句。当年我还是个无知的青年,几十年来先生的教诲和人格魅力始终影响着我,于人于书,受益终生!
十日谈
正大气象
责任编辑:徐婉青
想起一副对联,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