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康健园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1月0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肠癌早筛捕捉癌踪
虞睿
  《中国大肠癌流行病学及其预防和筛查白皮书》于近日发布。白皮书称,中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发病谱的第三位,仅次于肺癌和胃癌,死亡率居第五位,居肺癌,肝癌、胃癌和食管癌之后。男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女性,从年龄分布来看,40-45岁以后发病上升迅速,在75-80岁达到高峰。白皮书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前任主任委员蔡三军教授、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郑树教授、诺辉健康首席科学家陈一友博士共同发布。

  白皮书指出,大肠癌是非常明确的有预防和筛查效果的恶性肿瘤,早期治疗效果好,晚期治疗效果则相对较差。但目前我国临床上大肠癌早期确诊的比例仅为5%-10%,60%-70%的大肠癌患者被发现时已是Ⅱ期或晚期。

  目前掌握的大肠癌致病因素主要有这些:第一,双高饮食(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纤维素的饮食。第二,肥胖。这两个因素是主要因素。第三,遗传因素。此外,还有吸烟、环境污染等致病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细菌失调也会增加人们患上大肠癌的风险。肠道菌群检测是肠癌多维度检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的失调状态可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率。

  “无症状”是大肠癌的隐身衣,早期不易引起人们的警惕,便血症状又与痔疮有些相似,很容易被忽略。因此,筛查和早诊早治是预防大肠癌的最主要方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后,90%早期肠癌都可以被治愈,也就是说治疗以后5年没有复发、没有转移。建议40岁以上男性高危人群、35岁以上女性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筛查,中低危人群2-3年做一次即可。

  目前较多采用的筛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大便隐血、乙结肠镜、纤维结肠镜、CT-MRI模拟肠镜、粪便DNA检测。作为一项新颖前沿的技术,粪便DNA基因检测被美国2016肠癌指南列为肠癌筛查的众多方法之一。这种方法主要从粪便中检测肠癌脱落细胞中的变异基因,筛查早期大肠癌癌变。       虞睿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科创上海
   第A08版:财经新闻·广告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第19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别报道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二维码
中风院前院内救治“提速”,欲与时间争锋!
肠癌早筛捕捉癌踪
“蔚蓝丝带”关爱癌痛
怎样的“读片”医生更符合诊断需求
新民晚报康健园A22肠癌早筛捕捉癌踪 2017-11-06 2 2017年11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