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学会法人代表杨绣丽说,学会成立30周年来,注册会员800多人,百岁以上学员数位,如今还有了二十岁左右90后大学生的加入,给学会增添了新鲜血液。
这些年,上海诗词学会一直倡导会员以旧体诗词形式反映、贴近当下生活,歌颂美好事物、针砭时弊。上海诗词学会原会长褚水敖认为,诗词犹如一条精神意义上的长城,在中国人的心路上绵亘了数千年,始终构建着民族的文学殿堂,始终记录着民族的兴衰存亡,始终支撑着民族的精神脊梁,始终宣示着民族的道德、文化和美学精神,时刻提醒和告知我们——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与绝大多数文化形态不同的是,诗词这一概念始终大大地超出文学和文化的范畴,达到了心灵和心神的领域。
褚水敖介绍,上海诗词的发展跟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诗词发展是同步的。一开始,许多离退休老人为了寄托心声情感,把诗词作为精神的桃花源;最近十多年来,创作队伍在不断朝年轻化方向发展。“学会从最初的数十位会员发展到目前的近千名会员,再加上作为学会团体会员的近二十个诗社的诗人和诗词爱好者,已从‘独上高楼’成了‘众上高楼’。现在高校诗词创作很热,中学也在倡导诗词教育,很多学生自发创作,出现了很多年轻的诗人,这也和外界总体的影响和倾向有关。”此外还有大量民间诗社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