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2月0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新嫂嫂”
陈甬沪
  陈甬沪

  新年是婚嫁的吉时,上海滩曾有个习俗:谁家哥哥娶了新媳妇,年少的叫“新嫂嫂”,当长辈的也会叫声“新嫂嫂”,周围邻居熟识的与不熟识的都会以“新嫂嫂”相称或以礼相待,以示对新人的尊敬或欢迎。

  新嫂嫂的嫁衣是大伙热衷评头论足的焦点,它也极具时代烙印。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有着旗袍、对襟中装,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又有军装、职业装、淑女装和礼服,进入新世纪则旗袍和婚纱成标配。衣装的领衬映出了新嫂嫂的天生丽质,是一日之新,还是一世光鲜?不一样的家境教养、成长经历演绎得色彩各异,为上海滩新老家庭抹上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李家婆婆以“碎嘴”“拌嘴”“犟嘴”远近闻名,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邻居都为“新嫂嫂”捏把汗。果不其然,新婚第二天一早,婆婆就隔房喊话:日上三竿,还要老娘烧泡饭?公公一句劝阻可捅了马蜂窝,婆婆找到了出气筒。此时,“新嫂嫂”手提竹篮走进客堂间,拿出豆浆、油条等。尽管新嫂嫂不是名门出身,但父亲工匠的品格和母亲当教师的家教,使其养成了知书达理的好习惯,所以第二天就履行起侍候公婆之职。新嫂嫂明白,放横争不出权威,甚至会拆散一个家,而身体力行,用爱处人处事,会让亲人从内心认同。于是,公婆间的争执、李家兄妹的懒散,久而久之就消遁了,邻居们都刮目相看新嫂嫂。

  长子代父衍生出长嫂为母的海派文化佳话。“新嫂嫂”阿英嫁进刘家第二年,婆婆撇下三个小叔小姑离世,25岁的她担起“母亲”责任,将小叔小姑吃喝拉撒学习教育一肩挑起。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小叔和小姑连同自己的孩子全都考进名牌大学,丈夫当然更是出色,成了同时代人中少见的教授级高工。

  如果新嫂嫂只是孝媳贤妻良母,显然失之偏颇。冯家新嫂嫂是专业检测技术员,为了让丈夫安心国防,毅然地辞职侍奉多病的公婆。利用有效的时间,她以技术作支撑居家创业,形成固定的经营与赢利模式,让多方受益。其实新嫂嫂为新家带来的理念更新,往往影响着家人,包括左邻右舍。有些新嫂嫂嫁到上海,不屑于阿哥娇妻的享受生活,比如将崇明农产品电商平台“择农记”搞得风生水起的张家“新嫂嫂”,“掀开”了只会种田不知吆喝的农匠产品的“盖头”,让三方四众领略到新嫂嫂共享经济的红利。文友以打油诗赞道:“任重道远双创路,小试牛刀拓坦途。平台高奏择农记,张臂助农迈阔步。正逢盛世建生态,祥云化霖润禾土。新花香梦撒遐迩,嫂声由衷吟诗书。”

  新嫂嫂一袭婚纱,一身旗袍,一抹娇媚,一肩做派,因新人高颜值、新事有作为,让人记忆绵长。邻家大叔引进某产品开新闻发布会,主持人突然出事而急得头头转,黄家新嫂嫂自告奋勇救场,少年宫朗诵合唱团与舞蹈队的功底,颠覆了市场化操作的主持风格,获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有电视台编辑要与新嫂嫂签约,被她婉拒。上厅堂下厨房,本是海派女性的平常功夫,抵御花花世界的诱惑,让人领略海派嫂嫂的定力。徐家新嫂嫂长相颇似法国女郎,而徐家大哥平常而平淡,人直言“鲜花插在牛粪上”。新嫂嫂不为所动,与丈夫创办企业,诚信经营,很快让丈夫成了搏击市场的弄潮儿。但有的新嫂嫂,好高骛远,让丈夫吃“苦头”。洪胡子在饮食店做豆浆师傅收入不低,新嫂嫂嫌档次低,硬要自个开西餐店,结果投资失败还借了一屁股的债。

  新嫂嫂的称谓在上海滩渐行渐远,很多新上海人不知晓。其实这一称谓无伤大雅。新嫂嫂乐于坚守优良传统、敢于创新、勇于生活的形象与特质,传承着海派文化的亮色,则是上海滩释放魅力的又一源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新民环球
   第A2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4版:商界/新民环球
言为心声歌一曲
上海“新嫂嫂”
温情小伞
蝴蝶泉边
心脏怕“冷”,冬季护心
过大年(帛画)
重访建水
新民晚报夜光杯A19上海“新嫂嫂” 2018-02-08 2 2018年02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