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干细胞 成功分离扩增
统计数据表明,肺部损伤性疾病在导致人类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三位,传统的药物或手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不令人满意。干细胞或许是这些患者的最后希望。早在3年前,左为与美国教授福兰克·麦基恩一起工作时,就已在小鼠肺内发现了p63+/Krt5+的成体干细胞具有再生肺脏的潜能。当时,这项发现的部分成果一经在国际医学界公布,就引起了极大震动。
2015年,以“千人计划”身份回国到同济任职后,左为带领课题组改变方向,专注于鉴定寻找人类肺干细胞。他们运用支气管镜刷检的方法,从微量的成人活体样本中尝试分离扩增这类肺干细胞,经过不断尝试,最终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体系,可以从少至单个干细胞起始,对细胞进行大规模克隆样扩增。经过多个代次扩增之后的干细胞,依然保持遗传性状和分子表型的稳定。这就意味着从此之后,无论针对健康人还是肺病患者,都可以运用这套功能强大稳定的系统,对其肺干细胞进行分离扩增。
小鼠试验 肺功能被恢复
为了检验肺干细胞再生肺组织的能力,左为团队将肺病患者的肺干细胞标记上GFP荧光之后,经气管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受损的肺内。移植之后三周,可以看到人的肺干细胞大面积整合到小鼠的肺内,形成了“人-鼠嵌合肺”。进一步的组织学分析表明,干细胞移植成功地在小鼠肺内再生出了人的支气管和肺泡结构。更重要的是,人的肺泡周围还募集了小鼠的毛细血管。通过纳米金追踪技术显示,这些新生的肺泡和毛细血管是有功能的。接受干细胞移植之后的小鼠,肺内纤维化损伤区域被新生的人体肺泡替代。动脉血气分析表明,小鼠的肺功能也得到了恢复。
临床试验 患者明显改善
一系列动物试验的成功,引起了呼吸科医生和肺病患者的密切关注,大家迫切希望将这一新的肺干细胞移植与再生技术用到临床上。
经相关医院学术和伦理专家委员会审议通过,于2016年3月正式启动了世界首个基于干细胞的肺脏再生临床试验。最早接受自体肺干细胞移植的两位支气管扩张患者,移植一年之后均自述咳嗽、咳痰和气喘等症状出现改善。CT影像学显示,其中一位患者的支气管扩张结构一年之后呈现局部修复情况。肺功能检测提示,移植干细胞3个月之后,各项肺功能即开始出现好转并保持到一年之后。
左为教授的团队目前已与多家干细胞备案医疗机构开展多中心合作研究,其中包括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上海东方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至今,他们总共开展了超过80例临床干细胞移植,涉及支气管扩张、慢阻肺和间质性肺病等不同的病种,并计划在今年内启动细胞治疗产品新药申报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