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草莓园里采摘,细心的人会发现,大棚里的草莓受到两种“膜”的保护——棚膜和地膜,覆盖棚膜和地膜是草莓种植中的重要步骤,关系产量和食品安全。传统种植技术中,地膜覆盖晚,需要大量除草;棚膜覆盖晚,易受雨水影响,湿度大、病虫害多,这样一来农药量较大,栽培效果低。许博士团队则先覆地膜控制杂草,棚膜则采用全程覆盖但前期群膜卷起,达到通风除湿又有效控制病虫害减少农药的效果;同时,应用微灌控制土壤温湿度、反光地膜替代普通黑地等科学栽培手段,有效提高果实品质。
除了种植环境改善,许博士团队的草莓种植模式处处注重食品安全的保证和产品的品质提升。例如,巧妙利用生态调节技术,在种植期间通过叶片的修整,刺激植物产生生长激素促进果实的生长,不存在外源激素使用;在草莓种植行之间铺稻壳,增加根系地温,调节根茎部空间的湿度,防止蜗牛等软体动物对果实的破坏,并种植葱蒜类植物有效防虫,减少杀虫农药的使用;使用水溶肥进行追肥,结合叶面喷施高钙、微量元素氨基酸水溶肥,提高果实甜度和硬度。
此外,团队还从源头上保证草莓品质,示范区内的“红颜”“清香”两个品种的成活率均达到95%以上,这得益于团队在前期优选脱毒植株作为基质育苗接穗母本,确保后代的健壮、整齐、不携带病原菌,同时基质苗根系发达,定植后马上发根生长,没有缓苗期,大大提高种植效益。
目前,交大农生学院已经与浦东部分果园达成合作实现技术推广,许文平团队正向种植草莓的农户推广新种植方法。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