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清单”,与其说写满了“遗愿”,不如说是填满了梦想。上海原创音乐剧在通往爆款的路上,需要一张梦想“清单”,更要有不断修改的勇气。
清单一
梦想一定要有的
这部作品,光看剧名,事关生死,男人会沉默女人会流泪,值得让人思考上三天三夜。
故事中,两个主人公,一个身患绝症却心怀梦想,另一个身“坚”志“残”。两个人鼓足勇气,根据一份“遗愿清单”,不断挑战,完成梦想。尽管,注定结局是忧伤的,但过程还是欢腾的,毕竟完成梦想,爽快,像极了人生。
去年,《清单》在上海首演。导演马达清楚地记得,有一晚演出,第三排坐着一位,装扮叛逆的女孩,“她看完演出后,找我聊了聊,说是很感谢这部作品。当时,我的感觉是,我们的音乐剧,居然也能吸引到这样看上去有些叛逆的少女走进剧场了,挺不错。”后来,通过微博,马达才知道这个女孩,也是绝症患者,这部剧让她在最后的时光里,保全了梦想。
女孩的经历,让整个团队更加坚定了决心,要把这出剧做好。“那些日子,我们除了吃喝,就是排戏,演员累了,导演就上去走一遍戏。”马达说,“整天围坐在一起讨论,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断地尝试,就是为了找到最好的点。”
无论是生活,还是做音乐剧这份工作,没有梦想,努力也失去了方向。
清单二
要有修改的勇气
十年前,电影《遗愿清单》就已经口碑极佳,在豆瓣上获得了8.5分的高分。后来,韩国在这部电影的启发下,推出音乐剧《我的遗愿清单》,公演后,创下了9.3分的超高评分,口碑极佳。
上海的《清单》,故事与音乐却均源于韩国同名作品,融入更多中国元素。不过,在去年演后,豆瓣上只获得了6.4分。“我们吸取了第一轮演出粉丝的建议。”该剧艺术总监、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说。
“开场原本有三首歌,但在听取了观众意见之后,为了加快节奏,我们还是忍痛删了一首。”马达说,“毕竟观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每次演出完,都会逐条地看观众的评论。”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本轮演出观演关系更好,让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更近,《清单》把演出场地移到了上海大剧院中剧场。从昨晚的演出效果来看,无论是欢乐的梦想,还是生命倒计时带来的震撼,越来越逼近观众。当然,“几乎每一场演出都会有观众哭,女观众哭的多一点。”马达说,因为距离更近,观众的反馈也更直接刺激演员的发挥。
梦想,写下来轻松,完成并不容易,不断修改又不忘初心,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清单三
学习别人找到自己
“去年的音乐剧市场在数量上确有爆发,但除了引进国际大戏、开拓公众音乐剧审美视野之外,我们更关注的是五年十年后的沉淀,以及对音乐剧产业的帮助。”费元洪称,“中国只有创作出自己的爆款原创作品才算真正迎来井喷。”
这条路,并不容易。譬如昨晚演出前,马达说自己其实是歌剧院的导演,另一位导演何念出身是话剧舞台,“张志(饰演刘宝)也不是专业演员,他是浙大新闻系毕业的。阿云嘎(饰演杨晓宇)他是蒙古族,歌舞不错,可是普通话是短板。”音乐剧人才捉襟见肘,纵观全国,只有上海音乐学院是少有的在培养音乐剧作曲专业人才的高校。
此外,在音乐上,即使是改编,中文版音乐剧也不仅仅是将唱词直接翻译成中文那么简单,毕竟换一种语言唱,常常造成原作音韵感的丢失。好在,文化广场每年春天的“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都会为原创音乐剧搭台,费元洪说:“爆款的出现建立在长期和大量的积累之上,不能着急。”
“现在有这么多经典的音乐剧引进,对我们来说,给了我们参与学习的机会。”马达说,“最终,还是要找到做出中国观众欣赏口味的作品。我们觉得上海的观众,看惯了经典大剧,也会喜欢静静地看我们这种抒情的作品的。”
通往梦想的“清单”,还很长,很长……
本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