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天气预报只关注气温、湿度、气压等天气要素,现在的预报正在向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转变,从原先的抬头只看天,到现在关注天上的风云变化会对地上的人间万象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去年1月23日,上海在新的《上海市气象灾害防御办法》对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做了明确规定和要求,这在全国也属首次。在杨浦区,城市暴雨内涝风险预警已经试点3年多。与暴雨预警相比,暴雨内涝风险预警服务更贴近用户需求,也让服务空间更精细。2017年,上海全市发布暴雨预警20次,防汛预警18次,而杨浦区的暴雨内涝风险预警仅发布了7次,发布次数更少,社会动员成本降低了,预警针对性也更强。在徐汇区,风险预警服务变成“升级版”,基于5年多的该区网格化城市管理大数据,以暴雨内涝、低温寒潮、高温热浪等灾害影响为切入点并逐渐扩展,嵌入该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什么样的天气,垃圾会特别多?什么样的天气,弱势群体更需要救助?这些城市细节都变得可以预测。
据上海市气象局副局长冯磊透露,精细化的风险预警和影响预警将有望逐步在全市推广,并针对各区不同特点作个性化“定制”。此外,上海的传统天气预报也会变得更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