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在本市的部分标准化菜市场里,生鲜产品上的二维码每周只有十几次的扫描。为什么市民对“扫一扫”不感兴趣?如何让可追溯更贴近百姓需求,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个二维码
一周仅被“扫”十几次
在长宁区的美天安顺菜市场里,无论是小包装的绿叶菜,还是禽肉、水果、水产品的价签上,都有一个小小的二维码。只要拿出手机扫一扫,就能看到这些生鲜农产品的来源。
“经销企业:美天安顺路菜市场。供应商:上海捷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通追溯信息,2018-3-20 09:30:55在美天安顺路菜市场入库,2018-3-20 06:25:15在上海捷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出库,2018-3-20 04:25:26在上海捷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入库,2018-3-20 03:22:41在崇明蔬菜基地出库……”
一包400克的菠菜,从它采摘下来到进入菜场销售,流通全过程都被记录在二维码中,但记者看到追溯信息中也有这样一条“您所查询的商品已被查询过8次”。上海美天副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志君告诉记者,尽管美天菜市场里的可追溯商品已基本覆盖禽肉、蔬菜、水产品等生鲜,但根据后台监测,平均下来,每个二维码每周的扫描数量只有十几次,消费者对于“扫一扫”并不热衷。
记者从市商务委获得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委托第三方平台的统计结果显示,本市目前已有食用农产品、食品追溯信息数据200万余条,销售带有追溯二维码的包装类商品8万余个,而消费者的扫描次数仅为100万余次。
信息不够“猛”
“扫一扫”习惯未养成
2006年,针对本市连续发生猪肉“瘦肉精”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但由于猪肉商品无包装、无标识而导致无据可查,市商务委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探索猪肉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建设,并在十二年间逐步拓展到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多个品类,在商务部追溯运行考核中始终名列前茅。
这两年,随着包装化、智能物流、智能手机的运用和发展,运用二维码“扫一扫”技术,市民获悉可追溯信息更加便利了。上蔬永辉、美天菜市场等标准化菜市场,强丰、食行生鲜等智慧微菜场,以及各大超市等零售环节,都已经应用了新技术,但为什么消费者并不热衷于“扫一扫”呢?
扫出来的信息不够“劲爆”,是主要原因。“之前我也扫过二维码,但蔬菜是崇明种的,还是青浦种的,区别不大,看一看外观也能判断新鲜不新鲜,而食品安全的信息却有点少。”市民钱女士表示,蔬菜有没有打过农药,猪肉里有没有抗生素,是她最关心的问题,但扫了二维码后,却发现检测报告不是标配。
此外还有市民对信息的真实准确存疑:“检测报告是真的吗?会不会每一批次都用同一张报告呢?”当然,也有市民不了解可追溯体系,特别是“马大嫂”中的老年群体,对“扫一扫”还很陌生。
多管齐下
扫码热情还需调动
“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市民知晓如何追溯,例如通过‘上海追溯’微信公众号平台,向市民宣传普及肉菜追溯信息查询,增强市民对食用农产品流通安全的追溯意识,另一方面,也要强化追溯主体的责任,鼓励他们展示更多的追溯信息。”
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可追溯体系旨在让食品的原料、生产加工、配送、销售等环节“全程留痕”,讲得清来源和去向,同时鼓励企业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这既是内部管理信息化的体现,也能获得消费者更多的信任。“可能有的消费者关心蔬菜种植期间有没有使用农药、用了多少,猪有没有生过病等,但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和经营机密,没有将此作为强制发布的内容,但我们也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提供更多更详细的信息。此外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大监管力度,确保上传的可追溯信息是真实准确的。”
顾志君则建议,通过建立菜场的会员体系,和可追溯体系联动,调动市民“扫一扫”的积极性。“比方说相关的促销活动信息能在扫码后体现出来,只有消费者懂追溯、会追溯,企业也有动力主动投身建设可追溯体系,形成食品安全的屏障。”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