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5月1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一只苹果的问题
易蓉
  易蓉

  摘下一只苹果需要多大的力?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容易回答——苹果的柄有多粗?弄断它需要的扭力越大越好?让苹果损耗最小需要用什么材料?接触面多大、摩擦力有多大?许多细小而基础的问题,在一场创新大赛上难倒了不少“未来工程师”。

  最近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上海预选赛上,157件参赛作品中有许多呈现出很强的设计感,学生们也比以往更擅长将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于作品,也更有知识产权意识,出现了不少“自带专利”的作品。不过,并不是仅有精良制作、专利就能获得评委的投票。比赛要求参赛团队能够在机械功能、机械原理和机械结构上均有所创新,然而绝大部分团队仅能实现功能创新。

  机械学院郑松林教授关于“摘苹果”的提问就难倒了好几支团队。要做出真正能够服务于现代农业的辅助采摘装备,就要考虑以最小的能耗实现最大的效用。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最先要搞清楚的,是最基础的物理问题。郑教授已经连续多年担任评委,在欣慰于学生作品水平进步的同时,学生们在科创过程中表现出的“地基不牢”也令他隐忧。

  “地基不牢”的人才也难以满足企业需求。一家人工智能企业的首席科学家很感慨,真正理解、掌握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背后的计算机、数学模型的人才凤毛麟角,绝大部分所谓的人才,无非只是熟练掌握程序软件,善于“调参数”罢了。在新兴的人工智能产业领域,或许目前“调参数”也能解决一些状况,获得不小的收获,但是真正要实现颠覆式的创新,没有扎实的根基如何获得巨大突破?!

  真正令人担忧的,是一进大学校园就特别有“路径感”、着急拿奖出成果为简历添彩焦虑和现实的学生;是追求形式创新,却陷入误区,忽略教学初衷和目标的教育活动。这样的风气、这样的现状,不是少数。

  幸运的是,如同通过预赛选拔的12支上海高校队伍,能够自信对答“苹果问题”的学生还是有的。只是,希望更多一些。大学校园该“淡定”一些了,要有远眺的目光,也要有更睿智的坚守,为创新打下更牢的基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专版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夜光杯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阅读/连载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汽车周刊
   第A2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22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4版:广告
让更多车“喝上”地沟油
一只苹果的问题
抵押自家房产帮企业躲过“鬼门关”
上海将用大数据中期评估文明社区文明镇
申城“最美的哥的姐”评选启动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6一只苹果的问题 2018-05-16 2 2018年05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