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5月2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口述者
徐慧芬
  徐慧芬

  土地征了,老房子拆了,住上了高层电梯房。家务事,老妻全包了。他闲得有点慌,溜达在小区路径上,从这头走到那头,再从那头踱到这头,神情落寞,仿佛满腹心事,无处诉说。他开始怨儿子把房子买到这片新建的高层住宅区,他原来的乡亲们征了地都搬到了政府安排的别处住宅区。

  现在满目都是陌生人。不上班的陌生人里,大多是到这里来帮他们新上海人的儿女带小孩的。这些天南海北的外乡人,听不懂这片土地上他那口最纯粹的乡音,他蹩脚的普通话与他们交流也觉得拗口。

  后来,他找到了可以说说话的对象。小区门卫三个保安,一个讲宁波上海话,一个讲苏北上海话,一个山东人,已经到此地多年了,也能听得懂他的本地话。

  于是,一早他拎着一壶茶,钻进门卫室。也有时,门卫在屋里,他在屋外靠在一张矮椅上,与里面对话。他的周围渐渐有了不多不少包括三个门卫在内的几位老听众,听他唠叨。见有外乡人听,他也会用夹生的普通话,解释几句。

  他七十岁了,是脚下这片土地曾经的耕耘者。他从十五岁开始,种田种到六十五岁,所以他的说道,都是关于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晓得吗?伲现在住的这块地方,原来是稻田,大门口那家超市地方,原来是生产队里的养猪场。再往前面点,有个池塘,是人工挖出来的。那年挖塘时,我还只有十岁,看到爷娘和生产队里一大批青壮劳动力,挖塘挑泥,天天做生活做到天墨墨黑,真正是吃辛吃苦。池塘挖好了,我们一帮小鬼头开心煞啦,一到热天都跳到池塘里打水仗,摸鱼虾……

  田不种了,我留了两样锄头铁耙囥起来做个纪念,搬到此地,被我儿子统统掼脱。现在的小人,啥地方看到过伲过去种田的样子?我有一次把锄头铁耙画个样子给我孙子看,孙子看了说,这不是西游记里猪八戒用的武器吗?还有一次,孙子问我,山芋是不是树上结出来的……

  对过小区里几棵银杏树有几百年历史了,当时造这批楼房时,就被政府当古董保护起来了。过去那里有座庙的,这些银杏树就是庙里的,现在只剩下一棵好的,另外几棵都被雷击过,树身大半边已经死了,小半边还活着抽出枝桠来,命硬得很呢。我小辰光还看到过庙里和尚出来挑水呢,那时河浜里水碧碧清……

  他三句话不离生养他的这片土地。蔬菜瓜果怎么种,稻谷从秧苗变成米粒要经过哪些辛苦,干什么农活工分挣得多,那些重农活如踏水车、挑粪、挖河泥等派什么用场……

  他的这些老古话,轮番往复地说呀说,终于让周围人都听熟了,有时就任由他一个人自说自话去。只有蹲在他脚下的一条流浪狗,一直竖起耳朵,永远恭敬聆听的模样。我想,有这位铁杆粉丝,多少也能安慰他一些寂寞吧。

  有几年不见他了,门卫也换了几轮。刚刚,几个小学生在小区绿地里游戏,耳边传来两个孩子的对话。

  你知道吗?我们脚下这个地方原来种很多很多粮食,旁边还有一条河呢。

  你怎么知道呀?谁告诉你的?

  是我妈妈告诉我的。我妈妈是听一个老爷爷说的。

  听到小小孩这样的对话,我眼前又出现了这位絮絮叨叨的口述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家装专版
   第A12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连载
   第A21版:阅读
   第A22版:金色池塘
   第A2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24版:家装专版
赶街(中国画)
口述者
不知道井水有多深
春到遇龙河
距离和风景
阳光下的咖啡
新民晚报夜光杯A18口述者 2018-05-25 2 2018年05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