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5月2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到遇龙河
陆 澄
  陆 澄

  今年春节是在桂林阳朔度过的。此次桂林之行的最佳“印象”并非“刘三姐”而是遇龙河。这是漓江最长的一条支流,深仅0.5到2米,水质清澈,水流缓缓。远眺山峰清秀逶迤,连绵起伏,形态万千;岸边绿草如茵,翠竹葱郁,树木繁茂。置身其境乘筏漂游,真是舒心惬意,足以忘掉尘世。

  筏工是一位三十不到的小伙子,姓李,不想几句寒暄,竟扯出了“乡情”。原来小李十多年前便只身闯荡山外的世界,先广州,后苏州,两年前刚刚结束城市打工生涯返回家乡,而打工的最后一份工作,竟是在上海开出租车,整整两年。毕竟是游过“大码头”的,小李的谈吐多了几分开明和持重。说起返乡的缘由,并没有对大都市的怨尤,甚至流露出几许怀恋;之所以打道回府,是因为有少妻和幼儿在家乡,久别思亲,便怀揣辛勤打拼后的“获得感”,结束漂泊,投身“漂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遇龙河上随“遇”而安。

  小李谈吐间并没有“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夸耀渲染。是的,那山那水那景那境,不夸自美,小李对脚下山山水水的爱是走心的,语调平静冲淡,如同遇龙河水,缓缓悠悠中体现一种力和美。 

  小李告诉我,他住的是自己盖的三层楼房,就在岸边的村子里,背山面水的“景观房”,只花了二三十万。曾经有一位也是来自上海的游客,攀谈羡慕之余竟提出以双倍价买下来,以后过来养老。说这件事的时候小李语气中充满自足,他说,在遇龙河撑筏子远不如在上海开出租挣得多,但钱经得起花,日子也过得踏实。正聊着,忽然飘来一阵诱人的烧烤香味,小李介绍说这是遇龙河上的一道特色:烤鱼,很讨游客喜欢。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只见不远处岸边就是烤鱼摊,吸引住了好几个竹筏。我想这烤鱼和竹筏一定是“联营”关系无疑,那就等着一饱口福“色香味”统吃吧。没想到小李并没有靠上去的意思,一边说着“这鱼好吃就是贵了点”,一边使劲撑了一篙,竹筏扬长而去。小李的这一举动大出我意料。半小时的游程很快就结束了,真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忽然想起刚才和烤鱼擦肩而过的不解,就问小李为什么,小李嗫嚅着说出了实话:“那卖烤鱼的是我媳妇”。原来一路下来小李动了“乡情”,他知道上海人讨厌生意人“杀熟”,所以放弃了这单生意“避嫌”而去。

  这一不经意的小插曲,给了我一种莫名的感动,心中不由得荡起层层涟漪。挥别小李,我一路在想,这位年轻的筏工,曾经从遇龙河边去到黄浦江畔,而今又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时尚大都市,返回到山环水绕,一碧万顷的西陲小乡村;那握过方向盘的双手,如今“驾驶”起了原始小竹筏。这意味着什么?仅仅是一个农村外出务工者的普通劳迹吗?不,这样的回归实则是一种进步,是时代最最本真的投影,就像遇龙水中那山、那树、那葱茏、那清丽,让人心境疏朗,耳目清新,思绪起波澜。

  遇龙河啊,面朝未来,春暖花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家装专版
   第A12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连载
   第A21版:阅读
   第A22版:金色池塘
   第A2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24版:家装专版
赶街(中国画)
口述者
不知道井水有多深
春到遇龙河
距离和风景
阳光下的咖啡
新民晚报夜光杯A18春到遇龙河 2018-05-25 2 2018年05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