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输入密码,不需要签名,只要将银行卡靠近POS机等终端,即可完成小额支付。这样的“闪付”,银联联合各家银行推出已三四年了,交易限额为300元。近日,银联对“闪付”限额进行了上调。从6月1日起,带有“闪付”字样的借记卡、信用卡小额免密免签单笔限额提升至1000元,每日累计限额从1000-3000元不等。
据媒体报道,现在,银行卡的闪付功能在大部分银行都是默认开通的。如果现在你到银行去新办一张卡,无论是借记卡或者信用卡,拿到的都是有“闪付”字样的芯片卡,无论你是否需要,这张卡都自带“闪付”功能。
那么,问题来了。一旦用户银行卡被盗或丢失,“滴”的一声,1000元没了;再“滴”的一声,又是1000元没了!还有人担心:如果卡片不小心靠近POS机,会不会1000元又没了?许多根本不需要使用“闪付”功能的老人,揣着银行卡岂不是多了一层担心?
业内人士也表示,“闪付”方便是方便,但的确隐藏被盗刷的安全隐患。
这一风险怎么防范?据报道,中国银联联合成员机构为免密免签业务设置了专项赔付金,挂失前72小时内被盗刷消费金额可获得赔付,每位持卡人每年最高可累计赔付3万元。并且,如不需要这项功能,持卡者可申请关闭,可携带身份证和银行卡到银行柜台办理,或者拨打银行24小时客户服务热线,转人工服务办理相关手续。
不过,怎么总觉得这像“霸王条款”呢?一项服务不管你是否需要,先塞给你,如果不需要,必须自己去退,退起来还很麻烦。按常理说,应当默认关闭“闪付”功能,如果有人需要这项服务,可以要求开通。如今,网银、手机银行都是“各取所需”,像这种存在一定风险的功能,更不能强加于持卡人。更何况,赔付只能减少客户损失,不能杜绝风险。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金融需要便利化。有关部门和银行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考虑得更周全一点,改进服务方式,减少风险的发生,岂不两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