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机器自动化及机器人发展迅速,大量行业都参与到开发、使用中。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2017年全球售出的38万余台机器人中有13.8万台是卖给我国的。据预测,至2055年,全球经济体下有薪工作岗位的49%将借由改善现有科技而实现自动化,其中中印将有6亿人工岗位被自动化设备替代。
与此同时,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仍将稳定在7亿人以上,2013年至今,我国已连续6年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000万, 2018年新增就业目标更可能达到1300万人。人社部5月21日发布的公报显示,2017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64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27%;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8.1%;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44.9%。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遥遥领先,且第三产业就业人口20年来呈现显著的持续增长态势。而雇佣超过5000万人的物流行业(其中外卖、配送行业雇佣超过400万人),雇佣超过1000万人(且潜在雇佣能力至少达5000万人)的养老护理行业,雇佣超过3000万人的餐饮业等,都是未来可能被大量替代的人工劳动岗位行业,如无人配送车、无人驾驶、无人机、智能养老机器人等第三产业的相关行业领域正是未来一段时间机器人替代人工岗位的重点领域。人工智能等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领域,而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又是我国确保就业安全乃至社会稳定的最后屏障,不容有失,关键在于兼顾两者之间的平衡。
为此,首先可以强化各级政府劳动就业部门的相关权限、职能,专事管理因产业转移、升级及相关企业、行业大规模采用新型自动化技术、设备,从而在短期内所引发的成批次、成建制人员下岗、转业、转岗过渡期等相关事宜。
其次,将服务业区分为“工作效率优先型”行业领域和“消费者体验、感受优先型”行业领域。对于金融、物流等服务行业中的“工作效率优先型”行业领域,可鼓励相关企业以技术升级为目的裁撤、代替人工岗位,但同时应建立健全集中大规模裁撤人工岗位事先报备、员工转岗转业转岗过渡期补贴、转岗转业落实跟踪等机制。对于“消费者体验、感受优先型”行业领域,应出台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鼓励相关企业增加人工岗位,充分吸纳就业人口。以税费杠杆调节、鼓励“消费者体验、感受优先型”行业领域充分吸纳就业人员。
此外,也应同时加强第三产业(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岗前、岗后培训,大幅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努力使养老、餐饮、会展服务等具有较大的消化吸收增量就业需求的“消费者体验、感受优先型”行业领域从业人员培养的正规化、学历化。同时,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乃至社会评价,也是必须通盘考虑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