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在平把去年出席全国科技奖励大会时习近平主席与他握手的那张照片放大了挂在工作室的墙上。景在平说,所有看到这张新华社记者拍照片的媒体老师和朋友都称赞:有交流,有感情,有温度……
景在平,将军、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上海市血管系统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全军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人称“拆弹将军”,被公认为“国家腔内血管外科奠基人”。多年来,他荣获国家和军队几十项科研大奖,相关著作和译作十余本,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享有者。
差不多在60年前的一个夏夜,山东邹平县的黛溪河边,躺着个光着腚的六岁男孩。男孩家境贫困,穷得几天都没个饱,夏天身上裹块布便算衣服了,没吃没穿自然连名字都没有,父母管他叫屎蛋……很多年后,这位男孩成了景在平将军和景在平教授,但他依旧没忘记那个童年的夏夜和家乡的那条黛溪河。
他说那天晚上他望着天上的星星在为自己起名字,因为要上学了,不能没个大名,“景在平”便是他六岁时的“杰作”。从小学一直到高中乃至入伍,这个叫平的孩子始终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而多年后,经他治疗过的病人是这样演绎他的名字的:“有景教授在,我们就平安。”
山东邹平人杰地灵,北宋名相范仲淹在邹平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而近代硕儒梁漱溟20世纪30年代则在邹平创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难怪他六岁时便能起出景在平这样的名字。有趣的是这位邹平汉子当年酷爱的文学和字画,后来居然与他的医学专业相濡以沫,互为表里了。
有位85岁的老红军患有两个腹主动脉瘤,因他年事已高,若给他做大手术,很可能吃不消。若为他行微创腔内隔绝术,腔内移植物会因那个小动脉瘤占据了正常瘤颈的位置而无法按常规锚定……
景在平说,在为他谋划手术方案的那些日子里,脑海中竟不时飘过一些诗句:比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忽然间他茅塞顿开。对啊,为什么不把小动脉瘤当常规瘤颈用呢?且把襄阳当洛阳,他从诗句里化出了一条思路,既解决了瘤颈问题,又彻底隔绝了威胁老红军生命的大动脉瘤,根除了其破裂的后患。
2011年5月,一位冯姓患者来到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就诊,正是他的到来让景在平的医学生涯开始了新的“跨界”。患者患有严重心脏主动脉瓣狭窄症,于是慕名找到景在平。然而一个普通家庭又怎能承受得起这个高达几十万元的手术呢?但是为了患者重拾生活的希望,景在平竟打起了自己的主意。
景在平自幼喜爱诗和书画,作品曾经入选《二十世纪名人书法大成》并颇受书画爱好者的喜欢。他毅然决定,通过义卖自己创作的书画来筹集善款帮助病人。2011年5月,他亲自主刀免费为老冯成功完成了中国第一例球扩式心脏主动脉瓣狭窄腔内微创置换术。
通过书画义卖,他成功募得善款。自2011年至今,景在平教授举办了几十场爱心书画展,通过书画义卖筹集了700多万元爱心善款并成功为二十五位患者实施了免费微创手术。
景在平的人生,恰如他在一篇题为《刃扼命运 墨化人生》的文章中所感悟的那样:“手术是参生命有大爱而无言,书画是悟宇宙有大美而不言。一盏燃不尽的无影灯下,我独与生死轮回相徘徊,一本读不完的唐宋诗词旁,我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