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拳,讲究刚柔相济,后发制人;看起来一招一式,好像眼熟,但你怕是没有真正见识过:它叫绵拳,因不轻易外传,故流传不像其他拳种那么广泛。
绵拳因其动作圆活连贯、形意相随、连绵不断而得名。武术,最讲究的是一个师承渊源。据《太极正宗》记载,同治、光绪年间,沧州镖师孟光银拜一位经商老翁学得绵拳。清朝末年,孟光银来到上海,起初作为拳术教师住在富商李瑞九家中,后来收孙福海、王家驹为徒,绵拳遂在上海开始传播。孙福海学拳8年,得其真传,20世纪50年代初前后,迁至杨树浦地区的“兰桂坊”,开始教授绵拳。孟光银逝世后,孙福海遵师遗嘱,专教劳动人民,作为他们防身自卫、强身健体之用。至今,绵拳已薪火相传四代人,历经百年历史,是当今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拳法之一。
这套拳讲究的是一个“柔”字,无论在动作上和劲力上,都要先吞后放:吞有收的意思,是防;放即是发,是攻。绵拳强调柔韧性,而方法上又是先收后放,要求稳定,因此套路中有较多的平衡动作和对柔韧要求较高的动作,也有以抖臂、抓空为代表的柔中寓刚的动作。这些显著的特点,使绵拳成了上海地方独具代表性的传统武术拳种之一。近年来,绵拳在“非遗”申报成功的基础上,积极走进校园,走进社区,焕发活力。非遗代代传,绵绵是此拳!